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美美与共 艺术人生

作者: 来源:文学院 李梦瑶   发表日期:2021-04-22    

儿时,读到“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只是觉得池上有三四点碧绿的苔草,有叶子还有声声鸟鸣,甚是好玩,并不觉得这便是美了。而今,却觉得鸟语花香、荷塘月色、芊芊芳草,涓涓细流,是何等美景。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说“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事物,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当我们身处孩提时代,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那池塘、那碧苔,对于孩童来说也许是大自然赐予的游乐场,此时并没有去仔细欣赏所看到的物品,小孩子嘛,好玩便足够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的多了,自己也愈发完整,心也变得越来越沉静,现在再看此诗,就不仅仅是读诗那么简单了,那世外桃源般的景色在脑海中放映,仿佛身临其境,久久不能自拔,这便是美了。我想,朱光潜先生的“美,一半在物,一半在你。”便有此意。

用心体会才能散落星光

三人同观察古松,木商知觉到一棵树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植物学家知觉古松属于什么属什么科;画家只关注他苍翠的颜色和有力的曲线。所谓“无所为而为”便是抛弃自己所有的条条框框,不去考虑利益、价值、用途这些与美学毫不相干的事物,只是站在一棵古松面前,像对待艺术品一样欣赏它,这才属于它真正的美学价值。联想当下,对于学生而言,如果把古诗仅仅列为必考题目,在试卷上呈现几个填空,老师只规定一天背完几首、强调什么字该怎么写,就完全违背了学习诗歌本来的意义。此时,在学生们眼里,诗歌只是作为他们考高分的工具,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感情,毫不在乎,于是孩子们错过了“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俯仰兴怀,错过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畅达。在应试教育的今天,我们缺乏在上海画展上将画的“破洞”理解成“通往世外桃源入口”的儿童,所以人民日报疾呼“美育是一种刚需,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品是真正不朽的。每一次活跃的思想都是照亮悠悠过去的点点星光,唯有用心体会,才能散落星光。

珍惜当下才能艺术人生

无论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还是“彼岸的美景最美”,无论是“树的倒影比实物美”还是“家花不比野花香”,都深刻的展现了“距离产生美”这个道理。结合自身,当我踏入初中时,我总觉得小学的天真快乐真好;当我踏入高中,我总觉得初中每周都能休息两天真令人向往;当我踏入大学,我总觉得高中那段充实而快乐的时光真令人怀念。童年眺望远方,当我们到达了远方开始怀念故乡,这也是距离产生的美。

过去的已不能重来,未来又太过遥远,何不珍惜当下,慢慢走,去欣赏一路的繁花,当垂垂老矣回望来时的路,才能感叹这一路的每一步都很美。

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

夜晚临近,我们插上耳机,听着收音机里的深情女声在耳边回荡,仿佛每一首歌都是在诉说自己的故事;朋友哭泣,我们陪伴倾听,仿佛她的经历你我也曾历经过。课堂上我们曾因为是否知鱼乐而争论不休,可是鱼哪有情感呢?作文中表达开心的段落常常这样写:“片片落叶在为我起舞”,哀伤的作文段落常常这样写:“怎么连落叶都在嘲笑我?”,落叶还是那落叶,天气还是那天气,只不过是人的心情不同,对叶子所强加的情感就不同。其实世界上也并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针不刺到谁的身上,就不知道自己有多痛。

美的身影虽然洋溢人间,但也需要我们以敏锐的双眸和细腻的心灵去捕捉,正如川端康成先生所说:“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是需要反复陶冶的。”福楼拜拼命工作。按时看日出,是何等的美感,来路无可眷恋值得珍惜的只有今天,不如用心去发现,用灵魂去思考,让人生充满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