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由“钻护栏”想到的

作者:赵玉来 来源:法学院    发表日期:2006-03-17    

3月12日中午11:30左右,我从74路公交车上下来向南院走,走到离图书馆南边操场的护栏大约十米时,忽然看到有十个左右的同学从护栏里钻了出来。看到这样的情形,我决定写这篇文章。

上学期考试期间,就见有同学从图书馆南边操场的护栏那边钻进、钻出,可是我没有在意,觉得毕竟是考试时期啊。可这学期开学以来,我发现从图书馆南边操场的护栏那边钻进、钻出的人越来越多,且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于是我想予以揭示,以期引起注意。我专门考察了那边的护栏,发现中间有个很大的缺口,可以容一个人进出。钻进、钻出的主力是在南院住的同学,但其他地方的同学也有,而且不止有男生,我也见过女生钻进、钻出。我禁不住想问一下那些同学: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样做合适吗?这符合一般的公民道德吗?都是大学生了,为何还这样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很多路过的人看到会怎样想呢……

学校在天桥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就把西南门封闭了,这主要是为了同学们的安全。为什么那些同学不走天桥而情愿钻护栏呢?我

想这样对他们来说很方便吧。这样是方便,可那些同学有没有想过这样安全吗?钻进、钻出护栏必然要过马路,过马路的危险是时刻存在的,为了那点方便,值得冒过马路的危险吗?走天桥,然后再出南院门是多用一些时间,但是同学你真没有那几分钟的时间吗?

我觉得“破窗理论”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来解释这一现象。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据这项试验,提出了“破窗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的重要作用。事实证明,“破窗理论”也确实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破窗理论”昭示出人们的惯性思维:既然是坏的东西,让它更破一些也无妨。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防微杜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我无意批评谁,只是想作一个提醒,希望我们作为一个大学生能自爱、自律,注意自己的形象。同时期望学校能把需要修缮的护栏修缮一番,使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