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不能承受之重的二次考研

作者:张猛 来源:   发表日期:2006-03-30    

有人说,幸福就像是一扇门,只有自己拼命去推开它,才能真正得到。去年考研功亏一篑,让我感觉很不甘心。今年带着心中的理想,我卷土重来。刚出成绩的几天,不时的遇到学弟们来问这问那,我告诉他们,既然选择了前方,就要风雨兼程。不要因为情绪的波动而打乱你的学习计划,也不要因为朋友找到好工作而羡慕,进而动摇自己的信念,考研就四个字:坚持+勤奋!

在坚持中寻找希望

朋友去新东方学校学习时看到有这样一句话:在绝望中寻求希望,人生必将辉煌。当被失败的阴霾笼罩时,如果我们连擦干泪水继续前进的勇气都没有,我们又怎能完整地欣赏整个过程呢?思考了很久,我最终放弃了工作的机会,选择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古人云,置之死地而后生,我希望在2006年的春天能如春花般灿烂地重生!失落自己的理想已经很久了,我需要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成功来救赎自己。下定决心之后,我坚定地收拾行囊,重新向自习室进发,向我的理想进发,向我给自己许下的一个个承诺进发。

二次考研,心里平静了许多,也成熟了许多。一个人还是像以前一样天天去图书馆三楼自习,在好来屋吃饭,从容地复习着,只是有点寂寞。那时我每天下午去运动半小时,在孤独的前行中,自己的信念愈加清晰,愈加坚定。有时候迎着西下的夕阳跑去,长长的身影在身后一步一步地跳动,心中不免生出一股夸父逐日般的悲壮,我,也是一个人在这样一种单调的日子里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啊!

其实坚持久了也就习惯了,这些年我们不都在坚持吗?毕业的时候看着周围的同学都有了不错的归宿,自己既羡慕又有一种苦涩的心情。梁实秋说:“走无须相送,来无论多大风雨都要去接。”有时走意味着无奈的离别,这样的离别会更加忧伤,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把忧伤留给自己,在坚持中寻找希望。

在勤奋中收获信心

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我来到了图书馆三楼,这里几乎都是考研的,比较有学习气氛,一般进去不容易走神。事先室友给我打预防针说,那里学习的人是怎样的恐怖,我还不太相信。当我迷迷糊糊地冲到图书馆的时候,我才发现,七点才开门的图书馆门前黑压压的一片全是人,不勤奋的人是不会有座位的。第二天,我有备而来,天还不亮就到了,终于找到了比较好的位置,虽然人来人往的有点影响,但是比没有位置好多了。这里学习气氛比较好,我这种自制力较差的人就是比较适合在集体中学习,就这样每天伴着我的闹钟,坐在相对固定的环境中开始我的二次备战。 “孤独”两个字逐渐成了我生活的主格调,我逐渐感到了二字的残酷,但我不想回头,因为我知道对于每个人来说考研历程绝对是段难忘而又美好的回忆。过完那段难熬的酷暑岁月,又是一年新学期的开始。操场上又有一批新生在军训,望着他们略带稚气的身影,不禁回忆起四年前自己也是那样的少年不知愁滋味,而如今却为自己的未来愁绪万千。周末有时候去礼堂看看鲁能的球赛来放松发泄一下,却在兴奋之余,发现那丝忧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奔波于宿舍——食堂——图书馆的三点一线,感觉每天几乎都是不变的重复,没有星期一和星期天的区别,唯一的改变是我日益增多的知识和信心。

将梦想追求到底

在大学校园里流传着这样的戏言,“保研的过着猪一样的生活,找工作的过着狗一样的生活,而考研的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那么,经历了第一次考研失败而放弃工作机会继续考研的人过着又是怎样的生活呢?有人说只能用炼狱来形容,因为结果要么是天堂,要么是地狱。我第一次考研时虽然也是积极准备,但几乎没有什么压力。而这一次,放弃工作机会,断绝退路,感觉真的是上了独木桥。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要是失败,我真的都不敢想象。无怪乎有人说,上了考研这条“贼船”,要不就划到对岸,要不就舟覆人亡,没有回头之路。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考研大军中会有那么多“三朝元老”、“四朝臣子”,放弃意味着前功尽弃,试想一下,哪家单位愿意要一位既没工作经验又在考研中屡战屡败的人呢?

感受了二次考研,我相信在以后的追梦人生中,我不再有攀登不了的高山、逾越不了的沟壑。我也祝福和我一样从这条路上走过的研友们好运。我还要对他们说,能勇敢地走过考研路的人,不管最后是胜了还是败了,都是英雄!因为考研对我们来说真的是一种全方位的考验。

考前要耐得住寂寞,安静地按照自己的计划看书;考试中要平心静气,撇开所有与考试无关的杂念。这很难,无异于一种修炼。我自己也没有完全做到,甚至在考试前一天我还在想如果今年考不上还有没有勇气再来一次,那时感到的压力和折磨确实是难以承受的。但是后来突然发觉,过程其实要比结果更重要。回首过去艰苦的复习过程,心理的变化已经在我身体内静悄悄地发生,我变得更加成熟。二次考研,让我又经历了一次蜕变,今天我所收获的远远大于我所付出的。

我还在继续追寻我或许尘封已久的梦想。你呢?还能坚持吗?

(注:作者系我校信息学院2005届毕业生,今年以优异成绩通过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