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知青年代的文化异彩

作者:王允玺 来源:旅游学院   发表日期:2006-09-12    

我欢快的心沉寂下来的时候,我站在知青村的村口,这是一座沉淀着文化和时代的村落。当我们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到达这里的时候,我们的心不再随百脉泉欢快的奔涌而跳动,不再随红叶谷刺激的拓展而跳动,取而代之的是不约而同的沉静思考。

知青,一个时代的名词,就这样闯入了我们的思想。走进知青村,那个时代的标语口号在墙上斑驳,陈旧着一个时代的对错,历史上的对错似乎已经成为过去,而那些斑驳的记忆永远留在了这里。

毛主席的徽章,是那个时代最最珍贵的修饰;军用水壶,饮尽那个时候知识青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饥渴;还有那织布的机器、老纺车、耕地的犁套……知识青年们为了一句神圣的指令,放下了笔头,却以一种粗放的模式,走向了荒野和土地。他们为了历史吃一样的饭,做一样的事,可是却没有改变一贯的落后。

暂不谈历史了,对错自有人分析,但是,作为一名旅游专业的学生,我不得不佩服波罗峪景区对特色文化的挖掘,而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知青村的文化昭示也让我们深深地记住了农村,我们的目光随知青年代远去,又随黄土地而来。知青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历来有与历史对错相剥离的权利,我们只能从那些斑驳的墙上获取一些教训,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它确实在那样一个时代真真切切地发生

过,真真切切塑造了一代红色的思想。

那些犁头、毛主席徽章、老纺车,或许在繁华的都市里不会被人重视,但是,在这里,他们是宝贝,是一些知青的记忆,是一种精神的物化。

物化的精神永远不会风干。“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很有必要”,这是毛主席的话,而我们把那个时代记录下来让游客观赏、反思,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在此刻变得很安静,可是我们是快乐的。我们为知青文化的挖掘而兴奋,我们为农村仅剩的不多的记忆而兴奋。我们将来可能会为旅游事业奋斗一生,而特色文化,注定会凭借自身的奇光异彩,为旅游事业注入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