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大胆设想,严格求证;博闻强记,持之以恒”——访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徐锡金教授

作者: 来源:​本报记者 陈敏   发表日期:2023-11-17    

他的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Angewandte Chemie、ACS Nano、Science Bulletin等知名SCI及卓越期刊杂志发表,9篇文章被选为高被引论文,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Science Bulletin、SmartMat等杂志上的工作被选为封面文章。《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对其工作做了Highlight报道;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针对国家“四个面向”及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区域发展需求,尤其是十强产业中新能源新材料领域。2021年,他带领学院获批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他就是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徐锡金教授。

科学研究专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

2023年2月7日,徐锡金教授团队在储能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在中国卓越计划领军期刊Science Bulletin作为兔年首期封面文章报道。该工作通过耦合无枝晶锌负极和可逆脱嵌钙离子的磷酸钒钠正极实现了先进钙锌混合离子电池,合成了一种由无定形活性碳和还原氧化石墨烯包覆的NASICON型正极材料(NVP@AC@rGO),用于钙离子的可逆脱嵌,并组装了一种与锌金属负极和水系混合电解质耦合的Ca/Zn离子混合电池。该混合电池提供了超高的比容量,具有出色的倍率性能以及循环稳定性,这种巧妙的组合平衡了单一多价离子电池的优缺点,为设计高性能的水性多价离子电池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途径。

针对国家及山东省区域发展需求,开展了能量转换基础理论及储能应用研究,从电极材料的开发、反应机理研究再到电池体系的设计组装,他都有过深入系统的研究。近五年来,他带领的团队在知名SCI及卓越期刊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一区论文58篇中国卓越期刊论文22篇,共被SCI引用11000次,H因子59,入选ESI高被引论文9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6件,实现专利技术转让1件。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区域联合基金、面上基金、济南市自主培养团队支持及省部级重点项目5项,横向项目2项。

他以第一位身份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山东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奖、中国颗粒学会-赢创颗粒学创新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学术创新奖等奖项,以及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济南大学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及称号。

科研攻关致力于团队建设

徐锡金教授是“功能微纳材料与器件”研究团队的学科带头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人。

在电极材料方面,开展了超级电容、锌离子电池及水系电池等能量转换及存储方面的研究基础。团队从对电极材料微纳结构设计、合成方法学、合成机理、可控制备及构效关系等方面切入,通过尺寸/形貌/结构控制、表面包覆及不同元素掺杂等途径,有效缓解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造成的结构坍塌、新表面的形成及结构粉化等现象,提供电化学电极实现长效高密度储能的解决方案,从而解决目前超级电容器功率/能量密度低、倍率性能、循环性能及电化学稳定性差等问题。他们还提出了分级结构过渡金属硫化物和氧化物制备的新方法,揭示了分级结构改善电极材料性能的作用机理,并发展了一种有效平衡正负电极电荷的方法,基于此构建了兼具高能量和功率密度的非对称性电容器,解决了能量密度低这一制约超级电容器发展的瓶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并被选为封面文章,同时被National Science Review作为Highlight报道。

在电解液研究方面,团队主要攻克醚-水杂化电解液助力层状钒酸钠的优异镁离子存储的难题。他们利用四乙二醇二甲醚(TEGDME)与水(H2O)的杂化电解液可以同时解决与钒酸钠(NaV8O20·nH2O,NVO)材料有关的动力学和溶解问题。该文章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ACS Nano上。

在梯度浓度调控的锂离子电池研究方面,团队以层状、尖晶石及橄榄石结构材料为主开发了多种核壳及浓度梯度结构正极材料,提出了电化学惰性离子梯度掺杂改善锂离子电池高镍材料结构稳定性的新思路,将有助于推动高镍材料在高能量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mall、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杂志上。

徐锡金教授带领的团队在做好科研的同时,团队积极进行人才培养工作,学生在挑战杯、创新大赛中获奖,并获国家奖学金、省级优秀论文、宋健奖学金等多项荣誉。他们还积极走出去,与日照、枣庄、菏泽的企业展开合作,助力企业升级改造、技术研发转让,与企业签署横向项目,帮助企业提质增效。团队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贡献力量。

学院发展——年年工作有亮点

近几年,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等方面建设卓有成效。2019年,物理学专业列为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物理学专业列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21年,物理学专业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2023年,物理学获得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现有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其中物理学科在ESI及专业排名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在5个方向上形成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有机配合的学科布局。学院科研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务院特贴专家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3人、上海东方学者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山东省自然科学省属高校优秀青年联合基金获得者3人。学院建有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在多个方向开展科研工作。

基础研究追踪前沿,自旋电子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曾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氧化锌纳米线荧光动力学研究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关于石墨烯和硅烯及低维纳米材料结构研究获山东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应用基础研究面向需求,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如研发的激光器和LED获山东省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

徐锡金院长说:“不论是科研工作,还是学院发展,都要首先确立目标,并遵循着这个目标坚持做下去;要有想干事的初衷,能干事的毅力,干成事的决心”。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经过一批批物理人的艰苦努力奋斗,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已成为山东省基础科学研究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基地,为省内特别是济南市及周边各中小学输送了大批师资,同时也培养了大量在国内外著名学府深造的卓越研究型人才。在前期规模扩张打基础、内涵发展上层次的基础上,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正在朝着“特色发展创一流”的目标迈进。

《庄子·天下》中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这是古代圣贤对宇宙万物运行的生动阐释,也是“物理”这个学科被命名的原因吧。物理的世界千变万化,徐锡金教授也在不同的角色中发挥自己的潜能,洞悉“物理”的奥秘。作为教师的徐锡金,温故知新,教学相长,扎实培育人才;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徐锡金,不断开阔视野,了解学科前沿,致力攻关克难;作为管理者的徐锡金,在服务中锻炼能力、充实自我、不断向前。

本报记者 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