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蓄势聚力 赋能前行——访古鹏飞老师L-色氨酸团队

作者: 来源:​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张潮雨 苏肇函   发表日期:2023-09-15    

随着L-色氨酸的应用广泛,市场需求逐渐旺盛。利用微生物以廉价碳源直接发酵生产L-色氨酸已成为主流方式,但是其产量和转化率的进一步提升遭遇瓶颈,亟需挖掘新的合成调控机制为L-色氨酸及其衍生物的微生物合成提供指导。基于此背景,古鹏飞老师利用专业知识,决心研究该方向领域。古鹏飞老师获批的基于TnaC的连续定向进化系统设计及其在L-色氨酸合成调控中的应用(32270093),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已获54万元科研经费,于2023年1月起开始,目前是在研状态。

古鹏飞老师承担本科生《微生物学》、《发酵工程》以及研究生《环境生物工程》课程的讲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微生物代谢工程与合成生物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日照市科技创新计划1项,企业委托技术课题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

凡心所向 素履以往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谈及项目的想法产生,古老师提到自己的硕博连读及博士后研究期间都是从事大肠杆菌芳香型氨基酸的合成及调控的相关研究。因此,在进入济南大学工作之后,他依然选择了微生物氨基酸合成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在2016年,以大肠杆菌L-色氨酸的合成为主要选题已经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依托该项目的资助,成功构建了可在合成不同芳香型氨基酸之间自由切换的多功能大肠杆菌底盘。在该课题进行的过程中,古老师就一直思考怎样才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肠杆菌芳香型氨基酸,特别是L-色氨酸的合成水平。因此,基于充分的文献调研以及前期的实验基础,古老师提出了利用基于TnaC的连续定向进化系统以获得具有较高L-色氨酸产量的菌株的想法,并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的支持。

在科研与学习这条道路上,古老师的初心一直不变,保持着对微生物的热爱和专一,他的目标方向清晰明确,在微生物的这条道路上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爱因斯坦曾言,追求客观真理和知识是人的最高和永恒的目标。古老师便是那个愿为真理一直坚持追寻不放弃,愿为学术界增砖添瓦的那个人。他将求学和教学融为一体,使之相辅相成。他在实践中给团队学生传授知识,在与新一代思想的碰撞中获取知识,不断进步。科研的过程既是研究也是学习,他集众多文献思想于一体,力求达成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他完善的不仅是课题,还有自我知识储备。求学时的学习经历带给他灵感,科研时的初心带给他动力。正是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能够抵达远方。笔者认为对于心中真正想要到达的地方,即使只穿“草鞋”也能前往。可能对于古老师而言,微生物氨基酸合成的研究就是能让他乐意前往的“远方”。

聚力前行 同心致远

一滴水,不管多么晶莹剔透,风一吹,太阳一晒就会瞬间消逝,然而汇入大河,则会展示其无限的生命力。一道微光,起不了什么作用,可是千万道光聚在一齐,便足以驱走黑暗,带来光明。对于团队合作,古老师分享到,自己所在的资源与环境微生物团队,团队负责人是李强副院长。在他的领导下,不同学科背景的团队成员共同攻坚克难,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例如古老师参与的环保菌剂开发项目,就是在李强副院长的协调领导下,和黄兆松老师共同完成的。古老师负责微生物的筛选与菌剂配制,而拥有环境科学背景及行业经验的黄老师则负责水处理效果的检测。通过细致的工作,最终开发出了具有良好处理效果的微生物菌剂产品,受到企业的好评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他们是同事,也是可以信赖的伙伴。独树不成林,团队的精诚合作才能让每个人都发挥他们的特长,高效工作,将力量发挥到极致。在通向远方的路上,他们携手同行,并肩作战。他们一同见证彼此的荣光,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一同承担失败的风险,一同分担课题的压力。合作就是一种精神,它源于信任,源于同甘共苦,且无处不在,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这个时代呼唤许多精神,而合作精神将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它是推动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孤月独明不如众星朗朗,暴雨凶猛,也敌不过众志成城。

勤学善思 上下求索

科研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遇到瓶颈困难期,就需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古老师谈到这里解释道,一方面,做科研工作还是要脚踏实地,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并随时关注领域内的前沿发展方向,向同领域的前辈求教。另一方面,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每一个课题的提出,都是在深入调研目前的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可行性之后提出的,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同时,课题能否受到资助,很关键的一点是文字能力能够充分的将想表达的观点进行展示。同时,古老师也谦虚地说自己还有很多的缺点和不足,希望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认真总结,进一步提高自己。科研是不断学习,不断精耕的过程。学习不是挂在嘴边,写在纸上,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不只是古老师,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在积极摸索,不断尝试,深入学习。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条不通的话,就走另一条路,而对于必须解决的棘手问题,就要勇于面对。科研中最忌讳急于求成,要坐得住冷板凳,沉得住气,受得了挫折,才能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下去,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臻于至善。

劳逸结合 张弛有度

生活不能一味往前狂奔,知道如何暂停的人才知道如何加速。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才能游刃有余。面对科研课题的压力,古老师提到了他们的放松解压方式——篮球运动。科研工作者既要有好的精神,也要有好的身体。一场紧张刺激的体育运动过后,让身体重新积蓄能量,以便更加高效地投入课题研究。与此同时,一起运动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团队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和谐。科研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先有量变才能引发质变。所以他们也需要按下暂停键,停一停,缓一缓,既在科研中感悟科学的魅力,也在运动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长夜将尽 未来可期

回首过去,展望将来,过去的点点滴滴已经化为回忆,无论面对挫折、烦恼、失败、困难还是惊喜、愉悦,万千的思绪汇于现在,都变成了我们对过往的总结,对将来的展望。我们走过的弯路不是错路,而是为未来排除的错误选项。面对科研走过来的这些年,从青春懵懂的一名少年,到现在游刃有余,教书育人的大学教师,古鹏飞老师也是感慨颇深,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而选择了科研,便是注定了一辈子的事,短短几个字,却需要一个人去投入终身的精力。笔者相信,每个选择科研的人,都一定有他们的理由,无论是出于热爱,还是一份愿为社会,国家,世界,为整个科学界做出奉献的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这种需要一个人投入一生去做的选择都是值得敬佩的。

“科研是枯燥的,因为需要在无数次的失败与重复中总结经验,寻找一点点成功的光亮,科研又是有趣的,探索未知的过程与获得新知的喜悦伴随着科研生活的始终。”古老师最后笑着这样说。他深知科研不是一条容易的道路,但是他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愿意去研究,去深思。学海无涯,科学无界,唯有亲自去探索,方能领悟那浩瀚海洋的奥秘和神奇之处。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古老师认为路漫漫其修远兮,他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提升的地方也有很多,他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团队的每个人都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在科研之路上愈行愈远。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张潮雨 苏肇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