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凝心聚力谋发展 砥砺前行谱新篇

作者: 来源: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何文兴   发表日期:2023-06-29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了深刻阐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趋势。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科技、人才领域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高校,是教育的家园、科技的高地、人才的摇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使命。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在全面总结和梳理过去五年工作基础上,面向未来,提出了“一二三”发展思路,“四五六”战略部署,强调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同发展,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推进“冲一流”学院建设,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主动发力,呈现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凝心聚力谋发展、砥砺前行谱新篇。

重点工作回顾

一、学科和平台建设

学院为主要支撑力量的“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前1%,成为济南大学第7个进入ESI全球前1% 的学科,实现学科建设新突破。自此学院同时拥有“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两个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科研平台建设方面也再上新台阶,先后有“天然药物化学生物学”和 “生物资源与功能活性分子” 两个实验室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张华教授)。

二、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全职引进海外院士1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刘骁勇)、副教授1人(唐雪莲),优秀青年博士6人(王龙欣、王文波、李佳林、张秀君、隋欣,孔孟孟);柔性引进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同时,学院刘善奎教授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项目,何文兴教授入选山东省重点扶持区域引进紧缺急需人才项目,孟宁、李慧入选山东省“优青”,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系列突破,综合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本科教学工作

新增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生物技术,黄加栋);现代产业学院1个,3门课程入选省一流课程建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奖项。1人(王凯铭)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全国复赛设计之星奖,1人(刘海珊)获山东省第九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优秀奖,1人(李玉梅)获得济南大学第十届“优秀教学奖”,2人(樊祥宇、杨飞飞)获得“青年教学能手”荣誉称号,2人(刘娜、刘海珊)获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理科组一等奖。获得2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重点项目,何文兴;面上项目,李玉梅)。本科学生课程学习平均通过率99.58%。

四、学生和团委工作

学院2018级本科生继续深造率达到43.78%。2022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4.71%。学院获得济南大学2021年度“就业工作先进学院”,并荣获“基层就业贡献奖”;阮斌老师获得济南大学2021年度“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科创成绩再创新高。学院获得各级各类科创比赛国家级奖项12项,省级奖项31项,共计获奖学生249人次。其中,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国赛特等奖1项;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金奖3项;在第八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主赛道金奖1项、银奖1项,产业命题赛道金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022,创新创业类)中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五、科研工作

学院2022年度科研总经费达1367.2005万元,创历史新高。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达到学院成立以来最高立项数,位列全校学院第二名,立项率位列学院第一名,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2022年学院教师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6项;共发表SCI、EI、卓越期刊收录论文50篇,在国际著名刊物《自然-通讯》发表研究论文(董士尚,秦晓春)。成果转化项目7项,经费55万元;参编专著《植物蛋白质组学》一部(秦晓春)。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黄加栋),1人获得山东省青年科技奖、齐鲁巾帼科技创新之星(秦晓春)。

六、研究生教育工作

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拓展工作。积极融入“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山东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建设项目”“山东省科教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项目”,拓展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渠道,支撑“冲一流”学院建设。继续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开展合作,招收10名联培硕士研究生。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何文兴,第一位、第三位);隋欣博士获批山东省青年导师访学研修项目,研究生孟栋获评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苖长凤获评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三等奖。

七、社会服务及对外交流合作工作

校地、校企合作交流。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交流合作,分别与宁夏石嘴山、河北雄安新区,济南、菏泽、烟台、东营、农高区管委会、威海、临沂、泰安等多地市、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年度新增校企合作项目39项,成立“济南大学-环翠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和“济南大学-平邑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宏济堂、山东鲁地源、鲁南制药、山东种业集团、天泰种业、水发众兴集团、水发农业集团、圣泉集团、康华生物、华宏生物等公司建立合作发展关系。

未来发展规划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人才强院、融合发展”这条主线,抢抓机遇,在“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冲一流建设方案”统领下,全面推进学院各项事业快速、高质量发展。

一、科教融合强基石,学科建设上层次

凝聚全院力量,聚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要求,从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材、成果和奖励等方面全面支撑生物技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本科生深造率突破50%。强化药学专业建设基础,支撑地方高新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制药专业市校企融合人才培养建设研究。做好新增 “生物制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加强省一流课程建设和线上实践类课程建设,推动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工作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深入开展“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山东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建设项目”、“山东省科教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项目”,拓展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渠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教学水平双提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标志性科创赛事,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做好获奖成果的孵化和转化水平,真正体现其含金量。培育课程团队、教材团队、名师团队、教研团队、科创团队,全面提升团队建设水平。

加强学科建设,巩固“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ESI全球前1%学科基础上,聚焦生物医药交叉领域融合发展。做好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工作、聚焦融合发展。融合“生物资源与功能活性分子”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和“天然药物化学”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聚焦生物医药交叉领域融合发展,特色发展,争取在学科建设、更高平台建设方面均有新突破。

二、人才强院建团队,科技研发重特色

在学院目前1名海外院士、1名国际知名学者、2名国家优青、2名泰山青年、2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名省杰青、1名省重点扶持区域引进紧缺急需人才、3名省优青和2名省级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基础上,加大学科带头人引进力度和现有师资培育水平,引进高层次人才2-3名,针对学科特色,加强匹配,精准引进。同时,加强现有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

抓好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申报,年度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4-6项。年度立项省级科研项目5-8项。同时积极拓展国家级、省级项目联合申报新途径,寻找新的增长点。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积极培育科研成果和科研团队,力争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3项,鼓励教师作为牵头单位或与其他单位联合申报高水平科技奖励。力争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标志性研究成果1-2项,实现成果转化。

三、社会服务树品牌,交流合作促发展 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省新旧动能转换,针对十强产业中的现代高效农业、医养健康领域,整合学院生物医药基础,集中优势资源,重点与头部企业集团开展全面、深入、持久合作,扩大行业产业影响,树立学院社会服务品牌。通过与沿黄河流域及域外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地、校企研究院等形式,开展广泛交流合作,整合和汇聚各种优势资源,促进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快速发展。

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一二三”发展思路“四五六”战略部署,是学校站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行动纲领。我们将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学校高质量发展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党员干部、师生员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冲一流、进百强”战略目标上来,努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展现“生科”智慧、做出“生科”贡献!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何文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