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只要肯做,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访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高等教育研究院张继明老师

作者: 来源:学生记者 赵白雪 陈晓茹 陈书元 高道栋   发表日期:2022-06-09    

学校高等教育研究院张继明老师申报的课题《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我国高校集群治理研究》获批立项。笔者一行人如约见到了张继明老师。

张继明老师是教育学博士,高等教育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张老师还兼任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山东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张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和治理。张老师已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和教育部青年课题、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教育厅重点委托课题等10余项,在《光明日报》《中国高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评论》等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00多篇,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山东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谈科研,坚持是关键

记得曾读过这样一句话:“表示惊讶,只需一分钟;要做出惊人的事业,却要许多年。”一个项目从选题到申报获批,往往要做长时间的努力。谈起该项目的准备工作,张老师表示:“这个项目已是同名称第二次申请,而产生这个题目的想法,则已经有好多年了。”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坎坷和挫折,在与其他老师的交流分享中,他还开玩笑说自己是个屡败屡战的“励志”形象,但坚持总会有好的结果,反复的打磨总会换来收获。搞科研往往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持续的个人省思,正如张老师强调,实时的审视自己是促进个人成长的重要方法。

谈到这个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张老师介绍了项目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另一个是“高校集群治理”。张老师说:“中国的高等教育治理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那么这条道路究竟怎么走?这个项目就是集中研究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中国特色大学发展模式的。”

谈及本项目的研究背景,张老师说:“在目前的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我们普遍重视竞争和绩效管理的驱动作用。”张老师还讲道,“在这种背景的影响下,某些高校的功利意识和个体化追求被强化,在缺乏引导和规范的条件下,出现了过度竞争、无序竞争的现象,这不仅会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还破坏高等教育生态,掣肘高校和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谈及如何选择这样一个切入点作为课题研究的开端时,张老师说,一方面现实中高校间零和博弈的关系状态和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层次高校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让自己对高校集群治理的方法展开了思考,因为集群发展、集群治理与竞争驱动是两种不同的逻辑。另一方面,带着“怎样解决目前这个问题”的疑问,通过阅读文献和关注部分地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新做法,张老师受到了“产业集群”理论、“湾区发展”模式的启发,于是想到了如何通过治理模式的改变,促使高校间形成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的新关系模式,构成一个新的发展共同体,进而实现共赢。由此可见,搞科研既需要对社会和所在专业领域现实状况有所把握,也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广泛地学习新思想、新知识,更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进行创新性的应用。

谈到集群发展,难免就让人想到校内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张老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也经历了数次变化,从无到有,从依赖老师主导到学生自主参与,在选题、合作方式、研讨方式、管理方式上不断调整,使得这种教学模式不断改进。张老师希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要使学生学到新的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会自我督促、自我反思,学会承担责任和进行团队合作。

论教学,责任感永怀于心

张老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也是一位充满教育情怀的教师。用张老师的话来说,大学教师首先是教育者,其职业效能感、幸福感首先来自课堂教学,来自学生成长。多年来张老师始终秉承“教书育人”的理念,怀揣着对教学的热爱,不断摸索,追求进步。若要修成九转,先须炼己持心。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经验时,张老师说,面对青春年少的大学生,教育者的知识和思维不能停滞、僵化,想要得到学生的认可,首先自己囊中要有物,保持思想和知识的丰盈,而其诀窍就是要不断督促自己学习,而这一点在张老师的科研历程中也有体现。当笔者问起在研究中取得成果有没有诀窍时,张老师笑着说:“人要有理想,要有内在追求。这样才能在事业上保持初心,并坚持下去。”他接着说,“凭着发自内心的热情,坚持突破难关,只要肯做,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在张老师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事业的峰峦上,有汗水的溪流飞淌;在智慧的海洋里,有勤奋的心血闪光。张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不忘初心、持之以恒的人。

在管理学生方面,张老师秉承着班主任应该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的理念。谈及当班主任的经历,张老师说,对于自己来说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能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了解学生、懂得学生,发现并解决同学们在学习生活出现的问题,同时,能开拓研究学术问题的思路。

潜润于心,担当于行。张老师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要有责任感。他很清楚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但他仍对大学教育心怀梦想和期望,致力于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也是凭借这样的责任感,张老师一直在教学道路上不断前进。

话师生,以诚善之情相待

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张老师十分看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根基。张老师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非常坦诚的,师生之间不仅要形成专业共同体、教学共同体,还应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关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成就。为达到这个状态,张老师有两把钥匙:一把是“诚”,另一个则是“善”。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张老师用发自内心的善与学生交往,关心同学们的学业、生活和未来,借此去引导、激发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努力学习,两者之间达成一个美好的状态,形成一个共同体。在“诚”的这一方面,张老师认为做人要诚,作为一名教师更要具备“诚”的品质。在课堂上的专业探讨环节,张老师将自己对教育管理的一些看法包括自己的观点、研究结论毫无保留地呈现给学生,与学生进行公平、开放地交流。张老师认为,师生交流应该是坦诚相见的,是彼此间内心的敞开,是相互触动和启发的。除此之外,张老师认为大学生除了努力学习本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提高沟通能力、综合素养,更要重视培养创新能力,之所以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也是希望通过研讨式、合作式学习,来达到获取知识之外的一些发展目标。

张老师说,运动对身心健康非常有益,他在读博期间就坚持每天早起运动,现在已成为习惯,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张老师说体育运动能让自己保持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精神状态。

一位师者,何以为学?何以为师?张老师用行动和言语告诉笔者,治学处世,为人修身,要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只要肯做,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访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高等教育研究院张继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