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心向往之 行必能至——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文学院俞林波老师

作者: 来源:学生记者 魏宜桐 周文惠 李琪   发表日期:2021-12-09    

俞林波老师,现任职于济南大学文学院,科研方向主要为先秦诸子研究、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出土文献研究。俞老师独著《元刊<吕氏春秋>校订》一书,合著了《隋唐五代经学学术编年》《墨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部书;发表了十多篇论文;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吕氏春秋》学史”,山东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秦汉杂家学术思想体系研究”,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子海》整理与研究”子课题等多项课题。俞老师的“《吕氏春秋》的文献来源与文本生成研究”获得了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审批。

俞老师娓娓道来,带领笔者走进了那个战火纷争、文人涌现的文化繁荣时代。

公元前500年前后,西方、中国和印度集中出现了文化突破的现象,这段时期被称为“轴心时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出现了第一次文化大繁荣,诞生了大量的“中华元典”。《吕氏春秋》融百家之言,是秦汉杂家的代表作之一,其书作者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但他有独到的眼光和清醒的头脑,招揽各方文人志士著书立说,终使其在东方诸国中大名远播。《吕氏春秋》总括先秦诸子,开启秦汉先声,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此研究它的意义不言而喻。

巧抓机遇 明确方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于1986年设立,是国家最高级别的项目之一,包括社科人文、中外语言学、新闻传播学等传统学科及教育、艺术、军事等单列学科。而后形成了六个项目的资助体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所获得的名额较少,研究方向不好把握,加之研究史料有限,导致此项目的获批并不容易。申报项目的过程也不简单,写出七千字左右的申报书并不断修改完善是一个漫长、不断考验耐性的过程。俞老师说,申报项目最重要的是确定选题,好的题目是成功的一半。但是由于先秦的典籍数量有限,近年来研究已臻于完善,此时再开发出一个新领域是比较困难的。但俞老师并未因此放弃,他机缘巧合地参加了文学院组织的一次申报动员活动,加之平时的一些关注和积累,二者相结合才最终确定了这个国家社科项目的选题。

在申请这个项目时,俞老师也曾遇到过许多困难。首先,是申请时间长。这个项目,俞老师不仅申请上报了三年都未批准,连题目都修改过多次。其次,是相关的文献典籍众多,搜集处理资料困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典籍浩如烟海,要把两千多年来有关《吕氏春秋》的内容都搜集起来并加以整理,还要有自己的思考,是极其不容易的。最后,是对搜集的资料的分析。要分析《吕氏春秋》在当时朝代的特点,对西汉,对现代都有什么作用等等,也是极其考验人的定力、耐心和仔细程度的,而内容研究的深浅也是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俞老师不仅坐得住冷板凳,坚持了下来,还在此领域上颇有成就,有了自己的见解,这都得益于他自己的付出与努力。

深挖一井 集思广益

俞老师的成功绝不仅仅取决于那次机缘。他说,第一,要深挖一口井。认准一个方向,深入挖掘。俞老师接触《吕氏春秋》其实也十几年了,曾在读博期间对元代刊刻版本进行过校订,毕业后来济南大学任教也一直在研究《吕氏春秋》。庄子曾说:“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既然不能在每个领域都做到尽善尽美,那就深挖一口井。第二,要深入文本。就像《吕氏春秋》流传下来的最早注本是由东汉时期高诱所著,文本晦涩,需要静心定坐深入阅读,拿出自己的正确的观点。第三,关注学术研究的前沿。关注当下热点问题,古为今用服务现实,不能与当今本学科的学术热点脱节。比如《吕氏春秋》是古代文学的范畴,申报的文学发生学项目也还算热点,因此从这个方面下手更易获得关注。《吕氏春秋》是由来自七国的门客们编写,再由吕不韦分类加工整合而成,导致来源复杂,需要多方引用资料。我们要像吕不韦挖掘子楚一样,眼光独到紧追热点。就申报来说,将自己的研究专业与学术研究热点相结合,最终使评审专家对你深挖的这口井感兴趣,对“井里的东西”充满期待,这样才能更容易成功。

俞老师孜孜不倦地追求,通过收集中外资料扩大学术视野走在学术前沿,通过阅读思考文章框架,在互鉴的各著作中找出原始真实的资料,得到新发现新收获,在扬弃中不断发展前进追求创新,才得以成功获批国家社科项目。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的重要巨著,其书“基本上以儒家为宗,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是秦汉杂家的代表作之一。它熔诸子百家于一炉,在俞老师看来,这对当今世界多元化趋势及各国关系上也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吕氏春秋》当时在吕不韦的主持编撰下,其门客来自五湖四海。齐鲁之士,中原之士,燕赵之士,荆楚之士,巴蜀之士,三晋之士,有才华有志向的文人学子投靠于吕不韦的门下,尽己所长。俞老师说,其兼容并蓄的姿态,开阔的视野,平等对待各家思想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春风化雨 授业解惑

俞老师从事教育这一行业已有八年之久。其初心是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元典,中国的古文等知识教授给学生,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中华文化,不忘根,不忘本,而这本身对俞老师来说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让他自己充满了幸福感和成就感。

在谈到《吕氏春秋》中“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这句话时,俞老师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教育人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学习是一件极为明智的事,要做有意义的事,莫如育人,春风化雨;要做明智的事,莫如学习,成就自己。这与《论语》中的《学而》篇、荀子的《劝学》篇有类似之处,皆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才是最明智的捷径。

当谈到正确引导当代学生对历史和文学的兴趣和关注有何作用时,俞老师十分乐意将“自己撞过的南墙”分享给学生们。俞老师认为,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总结经验,认清自己;可以让我们学习前人的优秀品质,成就更好的自己;可以让我们更有担当,虽做不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也可以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对于在读学生,俞老师秉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学态度,珍惜师生缘分,鼓励学生有困惑时及时与老师交流。在他看来,专业知识只是教学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立足于世。迄今为止,俞老师依旧与部分毕业生保持着联系,“有些同学就业之后依旧保持着学习的习惯,有些同学已经与上学时(对于学习的态度)有天壤之别了。”说到这里,他的脸上出现了一丝遗憾与惋惜。

沉醉学术 躬耕不辍

先秦时代,百家争鸣,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可谓达到了巅峰时期,固然让人沉醉。但作为历史文化爱好者的俞老师对于其他时间段的历史文化作品也广泛涉猎。他认为历史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研究各阶段历史和古籍决不能断章取义。因此,俞老师在闲暇时刻也会赏一赏唐诗、宋词、元曲,读一读明清小说,在他看来,先秦文化和后来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是“源”与“流”的关系,琢磨后来朝代在文学方面的变化特点与原因,也是他的一大乐趣。此外,在进行研究工作的同时,俞老师也保持着写作的习惯,“经常写,才不会手生”,他一语道破地说,鼓励有写作爱好的同学要坚持勤动笔。对于专注学术、醉心历史和文学的俞林波老师来说,写作也是他的一种娱乐方式。

以古为鉴 我辈当勉

不论是《吕氏春秋》,还是吕不韦本人,深入来讲都意义非凡,是值得咀嚼消化的。俞老师表示,时间长河漫漫,大浪淘沙、几经筛选,值得千百年流传的文章才可谓是历史的精华,而《吕氏春秋》正是如此。然而,研习历史向来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下很多学生认为古籍晦涩难懂,阅读起来更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对此,俞林波老师说,通过高中阶段文言文的知识积累,大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的文言文常识。根据语言的发展特点,研习古著时,可以先从年代较晚的文章读起。此外,也可以选择有注释的书籍或借助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的帮助进行阅读。相比古文的难以理解来说,同学们更不易做到的是真真正正坐住冷板凳,潜心研读一本古籍。子楚作秦王,吕不韦被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曾被秦王敬为“仲父”。俞老师希望同学们亦有这份志气,所谓“心向往之,行必能至”,有了坚持的信心,才会披荆斩棘,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