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学问无余力 实践出真知——访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商学院刘洋老师

作者: 来源:商学院 马晓月 王比青 房超 范宁馨   发表日期:2021-10-22    

“对于研究学问的人来说,兴趣是指引我们不断前进的亮光;但是在科研前进的路上,不仅需要亮光,还要有持之以恒、坐得住冷板凳的心态。”采访时,刘洋老师如是说。以兴趣为引,辅之以深入的理论分析,实事求是的实地调研,踏踏实实的文章撰写,是刘洋老师一贯的工作作风,也是她成功获批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要因素。

刘洋老师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从事区域经济、环境管理与政策分析、生态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刘老师目前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东省社科规划1项,并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参与科技部重大水专项、区域生态环境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若干课题。刘老师曾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20余篇,其中SCI/SSCI论文7篇,CSSCI及CSCD论文10余篇;并是Economic Modeling、Environmental Management、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地理学报》《资源学报》《自然资源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的审稿人。刘老师讲授《微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论文写作》《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课程。刘老师指导的4名本科生的论文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刘老师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全国电子商务“三创赛”等竞赛,并荣获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全国三等奖1项、“三创赛”省赛区二等奖1 项、三等奖1项,校级一、二、三等奖4项。刘老师还指导学生参与“中国青年行”社会调研实践活动,并获得“全国百强团队”的称号。

君子盛德 虚怀若谷

当笔者联系刘洋老师要采访时,刘老师十分谦虚,表示自己没什么值得宣传的,只是努力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刘洋老师说,对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课题选取、内容实质、项目研究、研究主题的创新性和现实需求等每一个环节,都要秉承严谨和认真的态度。有价值的研究项目应当既是一个有趣而重要的科学问题,也是现实中出现的典型且棘手的问题。刘老师的第二个国家基金课题就是在第一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基于研究区域的实地调查,发现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及瓶颈问题,并以此作为选题,设计科学且可行的思路框架进行的深入研究。

谈及有关课题选取的相关经验时,刘老师说,项目的选题对于成功立项很重要。首先是选题方面要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很多的学术研究都是需要一定的基础性研究的,否则将举步维艰。她在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其次,无论是哪种领域,都需要深入地去挖掘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如何去挖掘一个有深度的研究问题呢?第一,挖掘的问题必须是在基于各种各样的调研中提出的,研究的问题应当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调查;第二,普适性的问题也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性,需要研究者亲自实地调研进行探寻,一个好的研究选题应当既有它的独特性,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最后,利用科学的技术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支撑。总之,多途径发现问题,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这样的学术研究才具备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刘洋老师向笔者介绍,她的课题研究内容聚焦于生态系统服务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涵盖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属于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在具备多学科理论的背景下,结合现实问题分析,确定科学的研究框架,才会使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刘洋老师说,山东省南部微山县的南四湖流域的研究成果,也可运用到其他相近的地区,探索共同规律和异质性特征。除了课题的深度与创新外,刘洋老师在读博士期间就以流域环境管理和生态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为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砥志研思 善学如海

“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管理政策分析,这其中会产生一些交叉问题,比如区域可持续发展转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和生态补偿等问题。”刘洋老师说道,“在未来的探索中,我不仅会围绕自己的在研课题进行研究,也会开展相关和延伸问题的探讨。”在最新立项的课题中,刘洋老师更注重解决“根本问题在哪里”,而非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例如“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权衡”问题。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之一,其保护意义重大;同时南四湖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也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不仅对当地有益,还有利于山东省、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为此,山东省政府对该区域开展了严格的监管,实施了关停并转、退渔还湖等一系列保护修复措施。然而,这些保护行动却明显地影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渔业、煤矿业等产业造成了很大冲击。采取何种措施保障失业人员的生计,怎样推动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调查探讨。

此外,刘洋老师还介绍了她的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情况。刘老师说,受博士课题组的导师及同门的影响,结合已有的地理学、管理学及经济学知识,她选取了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补偿这一涵盖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根据南四湖流域的实际情况深入展开。研究过程中的实地调研让她发现了为保护南四湖的生态环境,引发的当地渔民、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一些问题。如何对他们进行补偿?当地产业如何转型?这些事关民生的重要问题均需要认真地思考,深入地展开研究。因而,以《南四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多尺度空间转移及补偿机制研究》的课题就应运而生。刘洋老师坦言,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她了解了许多未知的东西,逐渐弄清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感知和决策行为,同时也让她思考了学术研究与现实问题的交叉层面,为今后探寻更具有迫切需求和现实意义的选题奠定了基础。

匠心致远 薪火相传

刘洋老师不仅乐于科研工作,也指导了不少本科生、研究生的科创项目。在刘洋老师看来,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高校教师首先应以教学作为根本任务,而后通过科研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刘洋老师认为,写学术文章不是去拼凑一些数据,随便得出结果,而是需要在日常学习积累和调研中发现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并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这才是一个学者应当做的事,也是一个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前进的方向。

刘洋老师建议,本科生在保证学业的基础上,要参加一些科创活动。参与科创活动并不只是以获得学分为目的,参与科创的初心,应是为将来开展研究工作奠定基础,也是探寻社会问题、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未来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因此平时应注重关注社会热点及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认真思考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刘老师说,抱着很强的功利心是做不好科研的。

采访的最后,刘洋老师将话题回归到对科研的态度上,她强调,科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促成的,对科研的兴趣也是慢慢培养出来。这个过程是很枯燥的,需要埋头苦读、钻研学术文献、处理乏味的数据……所以,要静下心,坐得住,敢于挑战自己,不断攻坚克难,当你坚持下去,并克服了种种阻碍,发现自己能够解决有价值、有意义的科学问题时,一种成就感、满足感、充实感就油然而生,继而成为鼓舞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严以治学,是刘老师做学问的态度;谨以实践,是刘老师对科研的执着。砥志研思,笃行致远。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个人的每一份付出,所有成绩的背后都是夜以继日的辛苦坚持,相信济南大学也会因每一位老师的坚守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