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潜精研思 莫问收获——访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文学院范丽敏老师

作者: 来源:文学院 翟凌宇 李金蓉 刘君蔚   发表日期:2021-09-02    

静谧的文学院会议室里,笔者一行如约见到了范丽敏老师。范老师主持的课题《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跨文本文献整理与研究》获批了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范老师先后主持过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面对我们笔者,范老师依然如平日般得谦逊和善,言谈之间眉眼弯弯,“对于申请基金项目,谈不上经验,只是我自己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积微成著 探渊索珠

范丽敏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戏曲与小说、地方戏曲。她说,戏曲、小说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学样式和文化资源之一,在古代社会对民众发挥了重要的娱乐、教化功能,所以此领域的研究除了学术价值之外,对于我们当前的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明清时期是俗文学的发展繁荣期,范老师的《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跨文本文献整理与研究》聚焦于其中的说唱词话。“我们一直谈‘文化传统’,分门别类地说,经史子集有经史子集的传统,俗文学有俗文学之传统。然而从总体上看,目前对俗文学之特点、规律、传承发展脉络的研究还有较大的开拓空间,尤其以‘故事’为核心,打破时间、文体的限制,对俗文学进行纵深研究者还是比较缺乏的。我一直喜欢俗文学,关注俗文学,已把对俗文学的研究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

范老师说,俗文学文体众多,数量庞大,时间跨度长,“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恰好是一个合适的研究对象。一方面,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1967年被发现于上海市嘉定县城东公社宣姓古墓,系我国现存诗赞系说唱文学的最早刻本。它的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探索“词话”这一文学体裁的真实面目,而且也为我们探索俗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特点、规律提供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样本。另一方面,范老师笑着说,自己从读博士时就比较喜欢、关注这批作品,也算有一点点基础。

范老师告诉笔者,她在学生阶段,对元明清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既有兴趣爱好、专业选择的原因,也有学术道路上的主动追求。除了感性的喜欢,范丽敏老师更有自己的理性思考:面对我国丰富的古代文学遗产,进行历史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进行理论探讨也同样重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立足本国文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去尝试学习、借鉴国外的文艺理论,用来研究、解决中国古代文学的问题。因为理论、思想都是有力量的东西,我国著名戏曲史家、音乐理论家洛地先生就发表过《理论,是真正有力量的——关于理论在中国音乐、戏剧、戏曲音乐中之散说三则》一文。打个比喻,理论、思想好像是研究者手中的利器,假如把研究对象比作“牛”,研究者好比“庖丁”,那么理论就是庖丁手中的刀及解剖方法,庖丁借助手中的刀及科学的解剖方法才使“解牛”这项工作进行得出神入化。近些年范老师研习了中国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人类学、社会学著作,及部分西方人类学、社会学著作,以使自己在研究视野、思维、方法上有所进步,进而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进行探索。范老师说:“限于能力,也许对这种探索取得的成就不大,但是自己仍然愿意去尝试。而尝试,正是科研活动的必经阶段。”

然而,从尝试到结果,必然要经历许多磨难和艰辛。范老师向笔者提到了她在科研探索过程中也遇到过资料的碎片化和理论缺乏的困难。她通过提升资料搜集能力和扩大搜索范围,主动去阅读相关理论书籍,并进行积极思考来寻找出路。范老师说,与以前相比,如今搜集资料更加便利,且我国的出版业发展迅速,原来有些国外出版的书籍在国内难以买到,现在很多都有了汉语读本。当前做研究搞学问的客观条件是越来越好,关键是看研究者们主观上是否愿意去下苦功夫与能否坚持。

范老师说,申报项目前期的积累工作很重要,应该说没有积累或积累不够,项目是很难论证成熟的,从而也就很难被批准的。这与许许多多老师们的经验不谋而合。前期的积累,是最体现功力,但也最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如果没有前期的了解和学习,也就不可能有后期的成功。“在申报该项目之前,了解、把握前期研究现状,同时搜集资料,阅读思考,发现问题,并对问题作出初步的判断、解答都是必须的。”范老师这样讲。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所花费的所有时间和精力,在最后结果的呈现上都是值得的。

谦虚谨慎 积极追求

谈到研究元明清文学文化的初心和动力,范老师说,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与民族发展过程中涵育出来的“珍珠”,是了解一个时代、社会、国家、民族的风貌、价值观、思维、情感等的重要载体,且内容令人喜闻乐见。面对我国丰富的古代文学遗产,除了进行历史研究和理论探讨,推动文学思想与理论前进也是很有必要的。

范丽敏老师指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欠发达,因此,立足中国古代文学的实际,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学习、研究西方文艺理论、社会科学理论,予以“中国化”,不失为研究、解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问题的出路之一。学者们可以根据西方文艺、社会科学理论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探索。范老师告诉笔者,其实,在上述方面有很多前辈、同行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就。理论好比是一个美妙的、恰到好处的背景,能够使研究对象在其之上显得“特别”起来,变得“有意味”起来,甚至“韵味悠长”,很多时候研究者以科学的理论为观察角度,才能够观察到、感受到研究对象的“味道”所在、价值所在。

在学术兼职方面,范老师担任着山东省水浒研究会副会长。她与笔者分享了她的研究心得。范老师对《水浒传》的关注有两点:一是其内涵,《水浒传》反映着丰富的古代社会文化,甚至古代的社会结构问题。范老师曾用社会学的理论解读过《水浒传》的文化问题,其中也包括对负面文化的解读。毋庸讳言,我国古代文化有优有劣,我们要去研究它们、认识它们,然后去劣取优,为我们当前建设优秀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二是其源流问题,《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都受宋元时代的白话短篇小说的滋养,对其模仿借鉴,成书后对后世作品甚至社会皆具很大影响。因此理清其来龙去脉,对俗文学的发展流变历史、规律甚至理论的探讨都有重要意义。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范老师从教已近二十载,这份职业带给她从事学术研究的时间、人文条件的同时,还给予了她与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朝夕相处时“教学相长”的愉悦。范老师从两个角度具体地阐述了对大学教师而言科研和教学的关系:从教师的职业道德出发,很少有老师不把教学放在重要位置;从知识与思维的一致性方面来说,教学与科研是息息相关、互相促进的,一位一点儿也不搞科研的老师无法把教学搞好,更难想见一个教学效果差的老师能把科研做得很棒 。

“以我的经历而言,我的硕博及博后修的都是戏曲专业,但是教学任务却不可能只教戏曲,而是小说、戏曲、诗文兼有的。在这样的过程中,我通读了大量的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产生了不少想法,教给了学生。而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又会刺激自己进一步深入思考,应该说我之所以能把一只脚跨进‘小说’这个领域中去,是得益于教学活动的。”范老师一直把课堂视作一个难得的由其主导的学术讨论场所。她还指出,老师们在教学与科研活动中,不要把二者对立看待,也不要人为地为自己设置太严格的“学科”门槛,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互通和互相促进的。

范老师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阅读了许多文学、历史、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类的书籍。范老师不仅阅读范围广,且对于读书之道更有一番自己的见解。她说,读书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还能够拉长与增厚自己的生命。能够增加自己生命之长度是指读书使自己能够看到过去、未来之事;能够增加自己生命的厚度、能够体验与思考限于阅历与条件不能经历之事,即,使人能够活在当下,又能够超越当下。随着生命长度与厚度的增加,人的思想观念、境界会有一定的改变和提升。人的生存有物质生存,还有精神生存。精神的富厚不仅要靠物质的提升,还须靠精神方面的自我提升。“要想获得精神方面的提升与充实,读好书大概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

范老师强调,当今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QQ、微信、抖音及各种各类搜索引擎让有的同学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从而使读书的时间大大减少,这是非常不利的。网媒上是有些有价值的帖子,但更多的却是文笔低劣、内涵贫乏的千奇百怪的所谓“新闻”,甚至很多都是胡编乱造、子虚乌有的,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并没有益处。“所以作为成年人,同学们应当理智地处理好这个问题”,范丽敏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把自己的学习、读书任务安排好,把被网络侵占的时间夺回来,手机、电脑最好是仅仅当作是自己学习和与人沟通信息的工具,其余时间要把它们放在一边,不要成为它们的奴隶。”

在学习和处世方面,范老师希望大家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境界之人”。哲学家说过,人的自然生命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本身是无意义的,但是人可以用自己后天的学习与努力赋予自然生命以价值与意义,从而造福自己、他人与社会。而要赋予自然生命以价值与意义,最科学、有效的方式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并勤于思考,长期以往,潜移默化,就会慢慢提升自己的思想与境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而美好。

采访的最后,范老师谦逊地说,目前自己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还是一名小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不多,解决不了的问题比比皆是,她会怀着一颗热爱之心、敬畏之心,不刻意去追求成就,一直努力地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