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家教好故事--机械工程学院

作者: 来源:学工新媒体中心   发表日期:2021-04-22    

孩子的成长是立体的,对孩子的教育应是全方位的。上大学之前,孩子们放学后的绝大多数时间是与家长在一起的,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更是一种莫大的助力。家长,要不断增长见识和开阔视野,要懂得怎样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求知、交友、做人、自我修养等各方面获得良好的教育,才能尽情地发挥自身潜力。

有个朋友曾经对我说,她很后悔在孩子小的时候因为忙于生意而没能多陪陪孩子,现在孩子上高中,处在青春期,与她几乎没有交流,她真希望时光倒流能去陪伴儿子成长。所以家长得趁孩子还愿意与你说,和你讲,还能把你当朋友的时候,抽时间多陪陪孩子。

在一档亲子类综艺节目中,童话大王郑渊洁谈到家庭教育: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孩子的模仿力都比奥斯卡影后影帝出色一千倍。所以陪伴孩子成长其实就是家长要身先士卒,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孩子就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反之就是“一代不如一代,儿子不如老子”。

有个同事向我抱怨他家小孩不爱学习就爱上网。我问他:“你下班后在家做什么?”他不假思索:“上网啊!”所以啊,你在孩子面前已经做了榜样,上网多有趣多轻松啊,孩子效仿你,他哪能抵挡得了那个五光十色虚拟世界的诱惑呀!我们做家长的平时特别注意作表率,一起忙完家务后就看书读报听课学习,探讨业务,取得了成绩也会向儿子“汇报”,与他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如此耳濡目染,孩子也会自觉学习了。

陪孩子学的同时,还要注意及时和老师沟通、配合学校老师,留意孩子每个阶段的变化,注意纠正他的缺点,扼杀坏习惯的苗头。一旦孩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就会很轻松了。我们家的孩子不算是让家长省心的孩子,小的时候爱玩好动,喜欢不分好坏地效仿别人,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还爱显示自认为的本事特长,吃了不少苦头,家长也很头疼。幸运的是当时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及时和我们沟通,共同就孩子的问题商讨对策。孩子在老师特意安排的同桌的引领下,进步突飞猛进。学习基本上不用家长烦神了。放学回来不用大人提醒马上做作业,检查完作业就主动阅读课外书,家里的课外读物都不够他看的了。

当然陪孩子不能光学习,也还要玩,要了解他的爱好才能有共同话题去沟通,去交流,减少代沟的出现。现在各地都在搞城市化建设,如果家长不注意给孩子创造环境,不带他到自然中去,孩子见了猪吓得直跑、认为水就是水管里流出来的、蔬菜就是超市里卖的……诸如此类并非笑话的事情就会在孩子身上验证。我们小时候身边有许多同学是植物迷、动物迷、数学迷,而现在好多孩子都是电脑迷、网络迷、游戏迷了。所以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再忙也会在周末陪孩子去感知自然界。现在,孩子上了大学,有了很多的自主意识,我们也会与他多加沟通,他遇到的不顺心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都会与我们交流意见,共同去探讨下次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

在孩子遇到挫折难题时,引导孩子正确地面对挫折,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苦难是人生的一大财富,不幸和挫折可以铸造人的坚强意志,成就充实的人生。苦难是人生的一位良师,他能教给孩子学会用感激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勇敢地参与社会竞争。自古以来,根据发生变化的客观形势运用自己的智力进行自我调控、自我改造、实现主观与客观相融,从而保证实践活动正常进行,这就是求得生存的基本能力。当今是人类社会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时代,需要人们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谁的适应能力强,谁就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就能迈上成功的彼岸。(机工19W3班 章玉璋家长)

蚕蛹只有经历过一次次蜕变才会变为翩翩飞舞的彩蝶,孩子们只有经历过蜕变才能成长懂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做人的榜样。家庭教育对孩子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教育人的基点,孩子的基本品德与个人素养由家庭教育奠基,所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的关系犹如皮与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说学校教育是左手,那么家庭教育就是右手,只有左右手臂一齐张开,才能托起孩子的成长。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家教经验。

首先,培养孩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年后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孩子如果对某一个学科有兴趣,他会自觉地去克服重重困难。

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从小学开始,我便让他报名参加鲁中晨刊小记者活动,在一次次的参观和采访中,孩子的写作水平和交际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之后写的文章还多次刊登在鲁中晨刊小记者板块。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孩子参观了山东省科技馆,并对科技馆中的传动装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便与机械结下了不解之缘。初中时,孩子参加手工艺品大赛,孩子的手工自行车在市会展中心展出;高中时期,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水火箭比赛;进入大学后,更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机械专业。也许正是因为小时候的小记者的经历,进入大学后,他加入了宣传中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不能教育孩子为了学习而学习,要鼓励孩子勇于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培养,孩子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究,成为自己真正想成为的人,而不是完成父母的“梦想”。

其次,陪伴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我是一名普通的纺织工人,没有什么文化,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去教孩子,但我又不能由着孩子让他自己瞎玩,于是就想出一个办法——每天等孩子放学回家,我就让孩子把学校老师教的内容跟自己讲一遍;然后陪伴孩子做作业,纠正孩子的坐姿、写字等习惯,如果孩子有弄不懂的,就让孩子把疑难困惑标记下来,第二天去请教老师。这样一来,孩子既完成了课程的复习,也完成了老师的作业。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每天学完课程后复习的好习惯。

在孩子结束一天的学习后,我会和他一起做家务,比赛谁做得快,做得好。早晨起床后,各自整理自己的房间;晚上吃完饭后,一起洗刷碗筷;上床睡觉前,要洗漱,洗袜子等等。这些家务虽然比较无趣,但在比赛前提下,这些都变得十分有趣,孩子也十分乐意去做。时间长了,他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就形成了。

此外,鼓励孩子,支持孩子的决定。孩子上大学后,我与他的联系变成了每周一次的视频通话。他经常和我分享在学校发生的奇闻趣事,每次参加学校比赛的时候,也咨询我的建议,我经常同孩子说的一句话是“孩子,想做就做吧,我们支持你,你可以的”。就是这一句小小的鼓励,给予了他很大的自信心,这也促使他更加积极上进,为班级服务,在大一时担任班级学习委员,大二大三一直担任班长一职。我认为在踏入社会之前,参加学校组织的比赛和参与班级管理都是一次次小的试练,不要想会耽误孩子学习,机会都是留给勇于挑战的人的,孩子经过磨炼才会一次次蜕变,进入社会后遭到迎头痛击,才会坦然面对,健康成长。我深知一次次的小鼓励对孩子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在孩子前进的时候成为坚实的后盾,就算遭遇挫折,经历失败,孩子也能勇往直前。

家庭教育是父母把爱尽心竭力倾注给孩子,让孩子拥有一个温馨的家,一个健康的身心。但家庭的爱不是溺爱,不是一味纵容孩子,这样最终只能害了孩子。我们要把健康的爱、纯粹的爱、理智的爱、无私的爱教给孩子,这才是家长需要努力的方向。(机工1810班 张文轩家长)

家风恒久远,用心铭心间。关于家庭教育,其实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案例。不论是《朱子家训》还是《曾国藩家书》,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教育方法。曾纪泽在俄国据理力争,夺回伊犁,离不开父亲的教诲;梁思成致力于保护古建筑,获得伟大的建筑学成就,离不开父亲的言传身教。反观现代,各种教育五花八门,不论是学前教育还是课后辅导,似乎都丢失了最该追求的教育意义所在。近几年,我国大力倡导家风,促进家风文化的发展,目的就是让我们能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有真正能适合自己或者家庭的教育。

谈及我的教育,我总是想到我书桌里面的一个手机。手机配置不高,也没有高的内存,甚至开机都很困难,但这是我印象最深刻一个手机。它曾经被装在玻璃柜子里,是遥不可及的一等奖,让我只能远远观望。记得那天寒风凛冽,我跟父亲去买手机。因为我放学挺晚了,到手机店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我们走进去,小叔已经等候多时了,大约十几分钟后,我们选好了手机。这时候小叔告诉我们抽奖的活动,正当我准备上去抽奖的时候,小叔神秘地把父亲拉到身旁,我没有听清楚说的是什么,但我看到小叔将一个带有一等奖的乒乓球塞给了父亲,似乎这是早就安排好的一样。显而易见,抽奖箱里一定抽不出一等奖来,因为它在父亲手里。几分钟后,我站在旁边,似乎已经看透了这场表演,我清楚地看到父亲的手里有一个乒乓球,他把手放了进去。我已经可以想象到,从旁边出来的礼花四溅;我也可以想象到,手机店店主捧着手机给我父亲照相的样子。但事情的发展却超出了我的预料,父亲只是抽到了一个幸运奖,奖品是一瓶矿泉水。我一度怀疑是不是我把幸运奖错看成一等奖。之后的事情更让我匪夷所思。父亲拿钱把一等奖买了下来,给了我。回家的时候,父亲回味深长地说:“你没有看错,确实是一等奖,但是我希望你今天收获的不只是这个手机,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当我下车的时候,风吹在我的脸上,我的手冻的微微发红,但是手中的手机却温暖无比。它的来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家风,真的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它似有似无,但是对我的影响却始终如一。每当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获得无穷的力量,那种从心里涌出的温暖,能遍及我的全身,指引着我不断地前行进步。这件事不仅仅是父亲的教育,更是我人生路上最重要的一环,它永远地激励着我,告诉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更告诉我,在我们每个人的的心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东西——诚信。(机械2012班 刘智超)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家风便是其中重要的体现。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及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

梁启超曾对儿女说过:“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去做,便是一等人物。”在求学方面,梁启超不只是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火候,要求孩子们用“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从而成就“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父亲一直说:“勤乃发家之本,俭为致富良方”。当看到我们浪费粮食时,就拿《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小时候自然是不理解这么博大精深的古文。在我家里吃多少就盛多少饭,不准浪费,要吃干净碗里的每一粒米。父亲就是这么做的,哪怕一粒花生米掉在地上,也会捡起来搓掉皮放进嘴里。更谈不上浪费了,我们家每天都是“光盘”哦!记得小时候,母亲常说,不管干什么一定要守信,这是基本的礼貌,虽然妈妈没有给我讲这个道理,但却总是用行动告诉我。每次,和别人约定出行时间,母亲总是要提前几分钟到达,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学着母亲,养成了守时的好习惯。

如果父亲不从事建筑行业,恐怕我大学就不会问道土木了。小时候见过最多的就是父亲拿着刨刀一下一下削着木头,后来才知道父亲是在做家具,为了生计,父亲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他曾告诉过我:“勤劳扎富根。”父亲总是花很长时间去做一件家具,因此家具做得非常精细,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等父亲做完手上的活,我就会拿着他剩下的料头自己做个木剑、陀螺啥的,做出一件木质的物品可谓是相当麻烦了,需要一刀一刀地雕刻,正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于是我从小便养成了专一、刻苦的精神。到后来,窗前总是呈现出这样一幅图画——深夜了还在研究建筑图纸的父亲。说真的,我是被他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感动了,那时常自责自己学习还不如他认真呢!由于父亲的知识有限,有一些数学公式他还得来问我。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父亲,我和父亲并肩作战一直配合父亲工作,父亲也一直教导着我。

家风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伴随着我从懵懂无知走向了成熟。我的父母总是在无形中给我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传递着正能量,真的谢谢他们,一直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这就是我家的家风,我希望它世世代代传承和发扬下去。(工业1701班 张析)

(来源:学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