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浅谈高校师生党支部融合共建的依据、价值与操作实施

作者: 来源:土木建筑学院 高连隆   发表日期:2021-01-15    

基层党组织在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高校基层党建新模式,倡导组建师生融合党支部。本文详细介绍了高校师生党支部融合共建的政策依据和价值意义,在比较分析中选择共建模式,并对其操作实施的过程进行了阐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长期以来,高校基层党支部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党建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基层党建模式,已成为时代发展之需。

一、高校师生党支部融合共建的政策依据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通知指出,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要求全党全面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强化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2018年5月,教育部发布《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对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培育工程(以下简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提出实施意见。文件要求把符合条件的学术带头人选拔为教师党支部书记,把有条件的教师党支部书记培养成为学术带头人,实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的双促进、双提高。

2019年12月,学校党办印发了《关于推进过硬党支部建设的实施方案》,方案明确党支部建设的“六化”要求和“十有”标准。进一步指明了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推动基层党支部的建设,让党支部成为培养党员的学校、团结群众的核心、推动改革发展的堡垒,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作为高校管理的核心部分之一,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将中共中央加强党支部建设的顶层部署与教育部“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施意见相结合,推动过硬党支部建设就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积极开展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融合共建是落实上述政策文件的内在要求,是开展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有益探索,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措施。

二、高校师生党支部融合共建的价值阐释

(一)“四个结合”强化高校基层党建,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

学院党委为加强和改进党支部建设,对学院党支部设置进行了重新调整,将教工党员与本科生党员、研究生党员组建成立三个师生融合党支部。这三个党支部由系主任担任支部书记,学院辅导员(包含学办主任、团委书记)担任支部副书记,实现“教”与“学”的紧密结合,党建与团建紧密结合,党建工作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党建带头人与学术带头人培养的紧密结合。通过党支部建设的不断加强,推进组织体系和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在此过程中,党员意识得到增强,党员发展工作更加规范,作风建设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获得更有效的工作载体。

(二)建立强联系,获取正反馈,有力促进教学相长

师生党支部融合共建能够充分发挥教工党员和学生党员的群体优势,建立起师生之间在课堂外的强联系,相互之间获得及时的信息正反馈,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相对而言,教工党员经验丰富、思想成熟,通过与学生党员全方位的深度接触,能得到更全面更真实的信息反馈,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理念、思想、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有利于教师本职工作的开展,“双带头人”的培养也因此得到落实;学生党员有朝气、有活力,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速度快,通过与教工党员的交流,能获得更多的成长经验。

(三)发挥师生支部所长,助力过硬党支部建设

对于学生党支部而言,学生毕业导致党员数量减少,使得学生党支部成为“常变量”,教师党支部因人员流动情况较少且不集中,则较为稳定,近似于“不变量”。学生党支部朝气蓬勃,思维活跃,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教工党支部活力则相对欠缺,凝聚力较弱。通过师生党支部融合共建,能够将教师党支部的稳定性与学生党支部的活跃性有机融合。

高校教师长期从事理论学习和研究,因而教师党支部呈现一定的理论性,但是由于发展教师党员的工作较少,支部程序性工作不明显;学生党支部则恰好相反,由于学生党支部每学期都有发展党员的工作,所以程序性较强,但是学生党员在理论性方面则积累不足。师生党支部融合共建,能够将教师党支部的理论性与学生党支部的程序性有机融合,“三会一课”制度能够得到真正落实,活动也更有意义和效果。

三、高校师生党支部融合共建的模式选择

党支部的设置模式较多。高校机关党支部、教辅机关党支部往往由本部门的教职工党员组成。二级学院的党支部则形式稍多,主要有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等,大多是简单地按照系或教研室来划分。这种模式便于本单位或本部门日常党务工作的开展,但是“教”与“学”因此而分割,支部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这种限制包括受益量的限制以及受益程度的限制,在高校党建新形势下,不能很好地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

而建立师生联合党支部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种党支部模式就是以专业或者系部为划分标准,将教师党员与学生党员联合在一起。这种模式强调师生党员之间的联合,形式上做到了创新,也能够较好地弥补传统党支部组建模式的不足。但是,从形式上的创新到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想尽可能地消除这个距离,就一定要注重从形式上的“联合”向作用发挥的“融合”转变,大力推进师生融合党支部建设。

(一)融合强调身份平等。仔细推敲,“联合”二字依然强调身份或角色的不同,存异求同,而师生融合党支部则需要强调师生在党支部内身份的平等性,首先大家都是本党支部内的一名普通党员,然后才是承担职责的不同、作用发挥的不同,求同存异,显然后者更具有凝聚力,更容易形成战斗力。

(二)融合强调有机协同。这种协同最明显的体现是教与学的协同,即讲课的教师与听课的学生之间在课堂之外,依然有较为稳定的沟通交流渠道,培养与被培养的机会;其次是思想引领与知识传授的协同,辅导员担任支部副书记,与其他教师党员共同承担对学生党员思想引领和知识传授的责任;另外,还有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协同,党建与团建工作的协同。能够加强党的领导,有效避免传统支部架构下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因“两张皮”而导致的效率低、作用小等问题。

(三)融合强调工作成效。高校师生融合党支部工作成效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建工作成效,比如党员发展流程更加规范,党员党性修养得到提高,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强等;二是业务工作成效,比如学生培养质量更高,学生成长发展更好,教师的创新成果更多,教学工作开展更顺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紧密等。

四、高校师生党支部融合共建的操作实施

(一)同专业内的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联合开展党员活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选取党员规模适当的支部,确定活动主题,组织开展支部之间的集体活动,根据活动开展实效,是否有利于工作开展等条件,研判探讨联合教师和学生组建专业党支部的可行性。

(二)以专业为单位先从形式上组建,试点师生联合党支部。在这个过程中,要结合“双带头人”培养工程,推选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有一定威信的教师党员担任支部书记。之后,学院党委注重对支部工作加强领导,持续跟进,不断改善。

(三)促进师生党支部融合发展。通过开展务实党建活动,建立师生强联系;通过支部评比工作,提升凝聚力;通过组织生活会,强化师生党内的平等意识;通过共同开展业务工作,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通过党支部文化建设,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需要指出的是,学院党委推进师生融合党支部建设工作以来,相比于传统模式,从工作效果上看,这种模式确实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应该理性地认识到,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不能“一刀切”,不能简单相加,应当在深入细致的调研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立足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而适度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