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立足强国兴邦 强化青年担当——浅谈公共危机状态下高校思政育人工作

作者: 来源:水利与环境学院 张良红   发表日期:2020-07-10    

危机是一种非正常的状态,危机的产生意味着紧张和伤害,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人类历史发展以来,所经历的战争、灾害、事故、环境恶化、瘟疫,这一切都可能成为危机形态。我国公共管理专家龚维斌教授,将危机定义为由于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的出现,导致社会正常秩序、经济发展进程、人们生活状态受到破坏,严重影响个人、群体或者组织以及社会正常的生存与发展的状态。

那么,什么是公共危机呢?公共危机,就是事件的突然发生,并且在毫无完备的状态下、短时间内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状态造成影响,甚至严重威胁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其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状态。公共危机所造成影响的对象绝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全部的社会公众,是对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份子都可能造成危害的现象,具有公共性、社会性、突发性、紧急性、难以预估性、危害性等特点,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对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应对。

2020年这个春节,是一个特别的春节。众所周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为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的同时,让民众度过一个平安祥和的传统佳节,政府积极努力,发出“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强力声音,将“严防死守”放在第一位。这场公共危机的爆发,不仅是对各级政府应对危机的考验,同时也是对高校工作的一次重大考验,是全体师生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练兵场,更是对青年大学生的一次从生理到心理、到灵魂的大检阅。

我们看到,在这场战“疫”中,从对疑似病例的隔离到接触人群的排查,从重点区域的防控到人口聚集地的警示,从安全知识的普及到对民众防范的指导……各地迅速行动织成一张严密“防控网”。多地多部门下达“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倡议书,号召民众共同参与,加强信息披露,相应建立了日报告、零报告制度,更新发布疫情信息降低感染和传播风险。与此同时,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答疑解惑,从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病毒宿主等专业问题,到口罩的选择、正确的洗手方法等生活常识,均有“权威读本”。无论是严密的防控措施,还是疫情日发布制度,或是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都体现着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人文关怀。

“疫情”命令下达后,各高校都纷纷进入“战备”状态:延迟开学,严格管控学校校门,强化阵地意识,要求学生未经学校批准,一律不准返校,不服从管理者一律严肃处理。坚持稳住人心,坚持停课不停教不停学,这样就使高校的教学与生活秩序出现了一个非常态的状况。通过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危机,从新冠肺炎的最初发生到抗击疫情“拐点”到来的阶段性胜利,高校的大学生们也表现出了从慌乱无措到战“疫”必胜的精神转变。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有很多大学生参与到抗击疫情的一线志愿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增强了对国家、党和政府的信任,锻炼了自身应对危机的良好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品格。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但也有的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比如少部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防范危机意识、心理素质等仍略显薄弱,这对高校学生的行为教育、监督与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新挑战,也给予了一些新启示。

公共危机响应、处置能力是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是新形势下高校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的必然趋势,高校应对公共危机的模式要从“头痛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下药”模式向“以预防为主、准备充分、迅速反应、协调应对”的综合性系统模式转变,要持续推动部门联动、信息联通、资源联合的应急响应模式,不断提高部门间工作衔接效率,明晰分工,明确职责;深入加强信息高效流转,打破“信息孤岛”问题;坚持特殊时期集中精力办大事原则,高效整合校内校外各方力量应对公共危机;要克服“上热中温下凉”的问题,推动响应机制落地生根;要从传统的内燃机车头牵引模式向全方位发力的动车模式转变,改变学校应急响应的动力来源;要真正打通应急响应“最后一公里”,从民族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危机意识教育等多方面强化青年大学生责任担当和公共危机应急响应能力。

一是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传统中形成并支撑其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是我国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从古至今,民族精神教育都是一个树本立根、继往开来的战略工程。

公共危机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也正是在克服公共危机、战胜公共危机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精神再一次彰显它的威力,浸润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高校要善于运用一切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以此为契机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以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为代表的医务人员,闪光逆行,不计个人安危,始终将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海内外中华儿女强烈的爱国热情再次震撼世界,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彰显和弘扬,促使广大学生在经历中受到一次最直接、最生动、最深刻的民族精神教育。

二是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历史重任。社会的安全与动荡,国家的兴盛与衰败,和我们每一个人都紧密相连着,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在疫情爆发的这场公共危机中,更是凸显了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让人泪目、动容的是,在万家欢聚的除夕夜,各地援鄂医疗队把万家灯火留在身后;期间医护人员从未休息;火神雷神医院的从无到有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为疫区运送蔬菜的菜农、货车师傅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最大努力为公共危机的消除助力;还有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这场战“疫”中,用他们的青春力量彰显责任大爱。正是有了这些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工作者们,才使得我们对打赢这场战疫、克服这次公共危机更加自信。

在那时的紧急形势下,更应该教育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宅”在家里也是在“战斗”,在为国家作贡献,“不提前返校”就是一种社会责任。公共危机状态下,高校更应该教育青年大学生必须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社会责任,形成社会责任认同,积极培养和增强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知行合一,积极传播正能量,自觉履行起社会责任,为公共危机的解除贡献一己之力。

三是加强危机意识教育。我国传统就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古人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危机意识。近年来,随着社会多方面的稳定发展,不再有国家危机、民族危机,各种社会危机也鲜少出现,公众对危机的意识也在逐渐淡化。而“新冠肺炎疫情”则提醒我们,危机意识是不能够懈怠的,一旦懈怠,危机可能就会在人们的不经意中爆发,出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正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应该起到表率引领作用。以擅自提前返校为例,就已经不止一起,西北某高校、江西某大学分别对擅自提前返校的学生作出纪律处分,非常时期理应采取非常措施,处分既是给学生以必要的警示,更是给学生上了一堂鲜活的危机意识课。

在日常课堂教育中,通过危机教育,使大学生们明白“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使人们在危机来临时能够正确对待,以积极心态来应对、化解危机。并且使人们能够做好应对灾难和危机的心理准备,树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危机意识,以危机感触动紧迫感、责任感。

四是重视科学民主教育。对抗公共危机是全民行动。抗击疫情的事实告诫我们,恐慌是人们对付突发公共危机最大的敌人,它使人们在灾害面前束手无策,甚至做出事与愿违的错误选择。消除恐慌情绪的法宝是科学,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武器也是科学。大学生作为现代科学的开拓者和继承人,应该说科学精神得到了一定培养。但面对突发疫情的袭击,从众心理在一些学生身上还占据上风,信谣、传谣的大有人在。所以,科学民主是应对突发公共危机获取决策信息的惟一正确渠道,这是我们用理智战胜盲从必须深谙的道理。

高校更应该做好特殊时期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全体教师拧成一股绳,坚守责任田,以心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充分发挥网络思政的育人功能,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等网络渠道,积极转发权威媒体网站疫情信息,做好党和国家防疫理论政策的宣讲者、传播者、践行者,宣传疫情防治知识,加强对大学生的科学民主教育,教导大学生科学理性应对突发情况。

五是注重心理素质教育。公共危机的不确定性和危害性的特点,导致当代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危机,表现为紧张、不安、焦虑、慌乱、烦躁等,因此必须注重对于学生心理品质的教育,加强其心理干预,提高其认识能力,帮助他们从心理上避免恐慌、积极应对,并能够自我释放心理压力,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自我保护等。因此,必须深刻认识危机对学生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敏锐抓住学生的各种危机心理,积极进行心理干预,是高校培育学生良好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内容。

公共危机是价值观教育内化为大学生个体认知的“关节点”。当代大学生长期接受价值观教育,积累了一定的“量”,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向“质变”转化的“临界点”,这时对“临界点”的把握和驾驭,是价值观教育目标实现“质”的飞跃的重要“关节点”。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深入挖掘公共危机背后的教育资源,唤醒大学生价值观需求的内在动力,引导大学生强化自我教育意识,真正成长为具有担当意识的新时代青年,为强国兴邦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