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精准把脉 对症下药 坚持问题导向 做实学生党建工作

作者: 来源:土木建筑学院 朱小燕   发表日期:2020-07-03    

党的十九大对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要求,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虽然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更加规范和科学,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实际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以期不断破解难题,做实做细学生党建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新判断,同时提出基层党组织要“突出政治功能”的新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肩负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校基层党组织,要牢牢把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开拓创新,努力破解大学生党建工作难题,开启大学生党建工作新局面。

一、精准把脉,认真剖析当前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基层党组织按照中共中央组织部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中“十六字方针”总要求,突出强调以质量为重心的发展要求,发展工作更加规范和科学,发展党员质量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党员发展对象考察片面。发展党员首先要坚持党员的政治标准,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但是基层党组织在考察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政治标准、思想上入党的具体评价指标,取而代之的是更容易考察的工作成绩和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政治素质、思想品质的现实表现。导致有些党员入党动机不纯,思想意志不坚定,缺乏奉献精神,甚至“带病入党”。入党后对党员所需要承担的义务、对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思考不够,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缺乏免疫力,甚至理想信念发生动摇。

(二)发展对象选择范围窄。目前党员发展对象的选择范围主要集中在主要学生干部和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群体,但在普通同学中还有一部分虽然暂未崭露头角,但是政治素质高、思想品德好、有发展潜力的同学,却很难进入选择范围,这部分同学如果加入党组织,步入社会以后,同样会发挥先锋引领的作用。如果基层党组织在选择发展对象的过程中片面强调学生的工作和成绩,忽视了对政治素养方面的考察,不仅会错失一部分政治素养高、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还会让个别工作学习突出但是思想品德政治素养落后的人混入党员队伍。

(三)党员培养教育形式单一。不少学生党组织开展的活动形式单一,教育手段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教育形式多是学习文件、报告和讲话,参加义务劳动等,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参观体验等增强党性修养的活动较少;教育内容主要还是理论阐述,很少与社会现实、与党的自身发展结合起来,脱离学生的思想和工作实践,缺乏党建教育成果与现实社会问题的运用,导致学生觉得党课教育信息滞后、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对党的认识缺乏理论的高度和现实的深度,政治观念薄弱,面对一些现实问题困惑不解甚至意志动摇。

(四)党员继续教育缺乏系统性。目前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入党前考察、轻入党后教育”的现象。基层党组织对于预备党员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弱化状态,对党员的继续教育缺乏系统性规划。尤其是大学生入党后往往临近毕业,个人考研和就业压力增大,有些党员忙于自己个人事务,对工作和党的组织生活积极性降低,党组织如果不能及时跟进教育,会导致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前和入党后表现差别较大,入党前积极进步,入党后松松垮垮,降低了党员队伍的形象和凝聚力。

(五)党建工作队伍力不从心。近年来,随着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队伍的不断扩大,学生党建工作量增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党务工作者人手短缺的窘境。另外,学生党支部多是由年轻的辅导员或者学生担任支部书记,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党龄和从事党务工作的时间较短,缺乏党务工作经验,党建专业化程度不高,把主要精力放在走程序、整材料上,在大学生入党标准把握上避重就轻,不能有效地按照党员标准进行考察培养,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端正入党动机。基层党务工作者在党支部建设及党员培养教育工作上力不从心,学生党组织政治生活建设不够完善,不能充分发挥其对思想建设的正面引导力、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

二、对症下药,做实做细学生党建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笔者根据学生党建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症下药,结合学院党建工作实际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以期破解难题,开拓创新,做实做细学生党建工作。

(一)关注大学生主体意识和精神需求。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满足大学生丰富的精神需求,是确保大学生在组织上入党的同时,在思想上入党的重要抓手。因此要将党员的政治标准内化为自我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就不能忽视被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精神需求。在实践中,要把开展的意识形态教育课程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贯通起来,比如把典型党员的事迹成就与大学生的理想追求联系起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激动人心的成果与大学生的学习目标结合起来。利用“生涯面对面”“与企业家对话”“校友访谈”等形式把这种“结合”经验化、形象化、具体化,既从理论层面、也从感性的经验层面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组织上入党的同时,更好地在思想上入党。同时在党员培养考察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尽早发现问题,对入党积极分子实行动态管理,对信念不坚定,动机不端正的积极分子,要及时予以纠正或者除名,防止“带病入党”。

(二)发展对象考察关口前移。基层党组织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就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对大学新生进行党性教育,增强党性意识,鼓励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机会提升自我,以实际行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进一步做实做细“党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答辩考核实施办法”,将党员发展对象的考察环节关口前移,鼓励为先,给予思想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普通同学更多展示能力、锻炼提升的机会。在考察发展对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积极分子考察答辩制度、第二课堂成绩单等综合考察手段,做实与入党申请人谈话、积极分子培养考察谈话等考察环节,主动发现和培养思想觉悟高、有奉献精神、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加入党组织。

(三)创新党课教育形式和内容。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地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因此基层党组织要改进传统党课模式,丰富党课教育形式,探索开放式、体验式党课,创造性开展特色实践教育和体验式学习,通过做、看、听、品、说等形式,引导党员感悟党性,推动党性教育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从传统说教向全身心体验、从集中突击向常态化运行转变,不断增强党组织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党课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借助于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尊重大学生的主体选择,善于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主体选择。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开辟党建专栏,充分发挥网络在主流舆论引导、负面情绪疏导、实际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功能,提高“网上党建”的实效性。

(四)搭建学生党员党性实践锻炼平台。学生党员要在实践中发挥模范作用,在锻炼中锤炼党性修养。因此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结合学校、社会、学生三个方面的实际,为学生党员搭建党性实践锻炼平台,系统规划实践锻炼方案,是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方式。进一步完善“预备党员转正答辩制度”,从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对学生党员提出具体任务和要求,并将零散的实践项目进行系统规划,构建“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八个一工程”:打造一间五A宿舍、帮助一名学习困难学生、参加一项志愿服务项目、参加一次科技创新竞赛、获得一次奖学金、精读一本经典著作、参观一次红色教育基地、为学院提出一项合理化建议等。使学生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五)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者业务能力。党支部是高校教育和管理党员的基本单位,抓好了党支部建设就抓住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一环。基层党委要为党务工作者多提供学习交流机会,基层党务工作者要自觉加强学习,迅速提高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增强理论自信和感染力。要善于和大学生交朋友、谈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想沟通与交流,在与大学生直接的沟通、交往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大学生把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外在于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可以探索建立学生和专业教师联合党支部,调动双带头人参与基层党务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第一课堂思政作用,把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为高校青年学生中的理论基地和战斗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