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引领青年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作者: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何贵亮   发表日期:2019-05-16    

理想信念是学生思想行动的“总开关”。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广大青年学生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如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已成为世界感知中国的脉动,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集结号,激发着人民群众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中国梦视野宽广,内涵丰富,是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社会和谐梦、人民幸福梦、美丽中国梦、世界和平梦等诸多梦想的统一体。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帮助青年学生投身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引领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是当前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个重大任务。

一、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一论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提出加强信仰教育的重要性。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从来不会自发产生,而是在反复的学习中习得的。科学理论是正确的行动指南,系统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第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育。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只有认真学习经典著作,才能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领会得更深更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阅读经典著作,本身就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就是培养高瞻远瞩的战略洞察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过程,会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他们的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的熏陶,从而实现自己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升华。”第二,要重视历史特别是党史和国史教育。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发展的历史;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结合历史学习,我们以史为镜鉴,我们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发展进程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第三,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只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教育人民,凝聚力量,我们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用“一面旗帜”凝聚新一代,用“一条道路”引领新一代,用“一个理论体系”武装新一代,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才能确保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第四,要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课程建设如何,关系到我们培养的人走什么路,跟谁走的问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加强科学理论武装,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要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坚决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侵蚀。

二、注重社会心态的引导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为我们培育青年学生积极的社会心态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第一,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灵魂的人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塑造,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道德建设,引导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巩固青年学生的法律信念。通过推进普法教育工作,努力营造崇尚法治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法律意识。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教育,加强法律基础课程建设;拓展教育渠道,进行多种方式的普法教育;加大法律教育投入力度,把法制教育作为德育系统教育的重要内容抓实。第三,加大贫困资助政策的执行力度,实现资助育人。结合实际情况,创新途径方式,不断强化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实现资助与自助、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学校资助育人的工作模式。继续积极推进“奖、贷、勤、减、免、补”各项工作。努力拓展勤工助学新空间,进一步推进资助育人工作。要认真研究社会保障中出现的各种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安全感、公平感和获得感,形成对党和国家深厚的信赖情感,消除社会排斥感,以健康和谐的心态融入社会。

三、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和方法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新气象不断涌现,新实践不断推出,理想信念教育的环境、任务、内容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理想信念教育也要随着实践的进展和需要,不断地在载体形式和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第一,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守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人类传播方式的革命性飞跃,深刻地影响了社会舆论的形成和传播,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对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化阵地意识,努力做好网络工作,打好网络战争,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积极拓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确保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水平、心理咨询服务水平和青年的自我教育水平。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力、经费和设施投入,把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第三,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理想信念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因此,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最终使受教育者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的培养

马克思曾经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在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同时,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的培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一,努力培养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信仰者,必须有这样的状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信不疑,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保持必胜的信念,有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和建设而努力奋斗的坚决行动,既不会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信仰,也不会因前进中的挫折而对信仰有所动摇。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一定要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去观察处理问题的能力。第二,努力培养一批既有学识魅力又有人格魅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能教育人的道理,一半是讲出来的。成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不仅依靠真理本身的力量,还需要依仗教育者人格的魅力。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夫兰德研究认为,威信由专业性和可信度两个因素构成,专业度决定了灌输内容的正确与否,可信度决定了灌输对象的接受度,真理与高尚的人格相结合真理的力量才会成倍地放大。第三,努力培养一批乐于献身信仰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理想信念和社会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始终处于互动之中,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无论是理想信念的确立,还是理想信念的内化与强化,都是一项经常和长期的任务,这就决定了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希望通过一次教育完成,要反复进行,要持续不断地坚持而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第四,要培养一批驾驭现代传播技术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新媒体传播的技术复合性与信息传播快捷性对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深厚的人文修养和高超的驾驭多媒体技术的能力等综合素质。打造一支与新媒体技术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养一支建设维护和管理各类网络传播平台的技术队伍,培育一支打造、经营网络传播平台知名度的宣传队伍,培训一支能满足网络传播平台即时性、快捷性要求的信息采编队伍,从而在适应的基础上为驾驭引领网络文化提供人才保障,是当前工作的迫切要求。

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更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课题和首要任务。加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铸造青年学生的精神支柱,引领青年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任务光荣而艰巨,使命伟大而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