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继承发展邓小平理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作者:牛秋业 来源:   发表日期:2004-09-14    

小康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为之奋斗的一个梦想,尽管古代思想家对理想中的小康社会做过许多设计,赋予了很多思想内涵,但在当时都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但从“三步走”战略所要达到的目标看,主要的是经济指标,而社会指标的实现要比经济指标的实现困难的多,所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既是对传统小康社会思想的重大发展,也是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思想的丰富。

一、邓小平对小康社会思想的探索

“小康”是邓小平同志1979年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这就是著名的关于“小康之家”的构想,即中国到本世纪末的目标是达到小康水平。“小康社会”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小康”确定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到本世纪末的奋斗目标,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阐述了“三步走”每一步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就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战略构想,正式确定了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小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同志从中国实际出发描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中国现代化是要达到“小康”,但是“三步走”主要强调了经济指标的实现,但对于“小康社会”的社会指标却很少涉及,因而我们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面的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的发展,三个文明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在这三个文明中,我们必须把物质文明的建设放在首要的位置,但并不是忽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达到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体现在物质文明方面,就是使经济更加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体现在政治文明方面就是使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更加完善;体现在精神文明方面,就是使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鲜明地提出:“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个代表”的核心也是为了最广大人民根本的利益。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因此,我们首先要努力建设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也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要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的地位,就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因素。如果说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外部条件,那么精神文明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条件。因为人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等精神方面的因素,不仅是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精神方面的因素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今后二十年的主要任务,但小康社会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从这一点上说,小康社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但是不论我们对小康社会的评价体系是什么,建立一个和谐发展的小康社会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达到的小康社会是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是系统的而不是孤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追求的目标是和谐、均衡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也是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