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德育工作探析

作者:李光红 来源:   发表日期:2004-07-01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学年制的局限性表露无遗,学分制这一新的教育体制便应运而生。但学分制的实施,给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亦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一、实施学分制是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

学分制是以学分来计量学生学习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1、学习年限的灵活性。学习年限以弹性原则取代了原来的刚性规定,学生学习年限有较大的弹性。2、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爱好,自主选择教师和部分课程,自行安排学习计划和学习时间,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人际交往的开放性。原先那种局限于所在院系、班级、学生会的狭隘的交际圈被打破。4、资源配置的高效性。学生在学分制条件下有较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来选择课程。学分制正是以其自身鲜明的特点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学分制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首先,对传统德育理念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学生德育注重“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共性教育而轻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差异。学分制的实施无疑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形成了挑战,它要求德育工作者们制定新的道德标准,以适应当代教育的要求。其次,对原有德育载体提出了挑战。在学分制下,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较大,不一样的选课造成学生不在一起上课,以班级和学生会为单位的教学实践和文体活动相对减少,班级概念必然淡化,导致以班会及学生会形式所进行的德育教育功能弱化。最后,对全面素质教育也提出了挑战。学分制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承认个体差异,这必然要求学生政工干部的德育工作,要从抓团学活动的表层管理过度到抓好学生心理塑造层面上的深层管理,又由于学分制修够学分便可获得学位、提前就业的特点,使一部分学生只专心于学习,注重学分,一切以学分为中心,忽视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使得素质教育难以落实。

三、做好德育工作的对策

1、转变传统教育思想,确立学生德育主体地位。德育工作者首先应明白德育工作是同绕学校的教学改革而开展的,要积极、主动地适应学分制的要求,而不是要求学分制来适应德育工作。其次,应把学生看作德育的主体。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要重视他们的个性发展、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促进个性与社会性的全面发展,不能用同一种模式来要求学生。

2、拓宽德育工作空间,寻找新的德育工作载体。高校学生工作的基层单位除班级、学生会以外,还有学生宿舍、学生社团和基层党团组织。在班级概念淡化的学分制下,它们理应改变传统学年制下学生工作中的配角地位,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载体功能,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主阵地。为此,要以宿舍为单位开展政治学习、讨论及各种评比活动,使学生宿舍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教室”。对于学生组织起来的社团要进行有效地引导与管理,将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大学生锻炼能力素质的舞台。同时,要将基层党团组织建到社区,加强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推动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突出“两课”重要地位,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让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扎根于学生思想的深处,“两课”是主渠道。因此要将“两课”全部纳入必修课体系,规定学生必须拿到“两课”学分才能毕业,以加强“两课”的地位。同时,在“两课”教学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充实、手段的改善、教学师资水平的提高上进行改革和实践,提高“两课”的吸引力。4、发挥报刊网络优势,实现德育主体客体互动。学分制下,学生的时间和空间相对分散,不易集中开展思想工作,除课堂、宿舍外,可以利用网络和自己院系常见的报刊进行宣传和教育工作。德育工作者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就业指导、心理咨询、政策宣传、活动安排、留言等。

5、构筑学生服务体系,寓德育工作于服务之中。学生德育工作要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建立和完善各种学生服务体系。如各院系成立学生选课指导中心、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服务体系来进行德育工作的开展,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我们要及时转变观念,积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问题,开拓新途径,创建出与学分制相应的学生德育工作新体系,使学分制条件下的德育工作更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