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本是同根“声”,为何语不同?

作者:任娜 来源:法学院   发表日期:2005-07-01    

编者按: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是一个没有地位,备受冷落的民族。在今天,汉语却遭受国人冷遇,陷入尴尬境地。也许下面的这篇文章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在今年的财富论坛上,一知名银行行长发表了演讲。笔者碰巧在山东经济电台收听到了此演讲。不过,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这位行长是用英语发表的演讲,很惭愧自己根本听不懂。不过惭愧之余,我不禁想,他为什么就一定要用英语发表演讲呢?

难道是财富论坛要求必须用英语发言?不可能。联想集团的杨元庆,不是用汉语发言吗?参加财富论坛的有许多来自国外的商业巨头、政坛人物,难道是为了他们的方便吗?姑且不说这些客人是否都能听得懂英语,现代科技如此发达,可以做到同声传译,何必非得用英语发言呢?

由此我想到了关于另外一次盛会的报道。说的是去年在上海召开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上,500多名学界精英,尽管都是黄皮肤黑头发,但从论文汇编到会议网站,从演讲到提问,甚至会场门口的指示牌,全是英文。部分海外华裔学者采用中英文双语的要求竟以国际惯例为由被拒绝。倒是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坚持用汉语作报告,成为唯一反潮流者。丁教授的英语能力毋庸置疑,但不知他经过怎样的思考,才发出了母语的声音。我为丁教授的勇气而感动。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汉字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音与形,不仅是实用的沟通方式,它还饱蘸着一种同根同源的情感认同,是一种骨肉相连的文化符号。所以当我们听到连战先生和宋楚瑜先生用流利的中文演讲时,我们倍感亲切。

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正是这个文化符号的凝聚力,民族国家得以形成并且在心灵上紧密地与祖国命运交织在一起。

确实,我们国家在向国际化迈进,需要更多无障碍的对话世界。但是交流绝非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寒暄,更是文化背景和底蕴和国家实力的对话。向往沟通无限,沟通无障的国人,对中文与中国文化应有更多的尊重与爱护,就像自尊与自爱,至少不能让中文、中国的文化在本土上遭到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