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红墙碧瓦春

作者: 来源:政法学院 万菲菲   发表日期:2023-12-21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初到济南,见到最多的就是这句。当时朋友发朋友圈还将“山色”写成了“春色”,于是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其实说是春色,却也不违和。春天的到来,唤醒了济南的盛景。大明湖北岸的小沧浪亭西洞门的两旁,挂着清代大书法家铁保书写的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副对联道出了济南柳、荷、湖、山辉映一体的独特风景,成为游览济南的人争相欣赏的名句。

大明湖少起波澜,湖水中间点缀着前遮后拥的荷花,荷花亭亭玉立,好似在湖上沐浴的美人,嫩蕊凝珠。荷花的花瓣一层一层地向外展开,下部洁白如玉,渐变到顶上有着淡淡的粉色。荷花托着绿色的莲蓬,莲蓬上有许多小孔,一颗颗莲子就睡在里面。我与朋友在湖边也遇到了卖莲子的小贩,作为来自东北的我们,自然是没有吃过。于是我们好奇地买了两朵莲蓬,扒开莲蓬,从中扣出莲子,甜的,朋友也尝了一个,他却说苦。后来发现,这样的莲子没有长莲心的是甜的,直接吃非常嫩,有的长了莲心,便会有苦味。

大明湖三面垂着杨柳,看那柳树,抽出一簇簇嫩绿的枝芽,是那么的绿,绿的耀眼,绿的透澈。湖边,柳丝低垂,婀娜多姿;湖中,柳影摇曳,临风起舞,柳移影动,珊珊可爱,正如徐志摩所作,“那湖边的金柳如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春风中荡漾”。一城的山色有半城映照在湖中,交相辉映,水色清冽,像一面明镜一样镶嵌在济南城中。湖域内诸如铁公祠、晏公庙、小沧浪、北极阁、南丰祠、稼轩祠等,引得历代文人骚客前来凭吊吟咏,红墙绿瓦,底蕴深厚。跟朋友沿着湖缓行,顶着浓稠的阳光,湖光水色,涟漪一湖的惬意与松弛。

泉城是济南另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济南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有南方水乡的三分灵魂。老舍在《大明湖之春》中写道:“济南泉、池、河、湖四者皆备,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次来到济南,一定要看看泉城的泉。济南市境内泉水众多,拥有“七十二名泉”,“天下第一泉”更是乾隆皇帝南巡所封。天下第一泉——趵突泉,位于趵突泉公园西侧。“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声若隐雷”,水盛之时,泉水喷涌,上冲亭歌,雄豪绮丽,气象万千。清代文人蒲松龄曾写过一篇《趵突泉赋》对其有过生动而逼真的描绘:“吞高阁之晨霞,吐秋湖之冷焰”“漱玉喷花,回风舞霰”。主泉四周多小泉,有的像鲤鱼吐泡,有的像绿色丝线穿起的串串珍珠,还有的像绽开的珠花,把三窟的瀑流衬托得更加气势壮观。泉水清澈透亮,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夜间,天宇澄清,月光明澈,波浪鼓荡,满池的“碎玉”,闪闪发光。很多人来过,很多人离开,来来去去间,以脚步探索自然,以生命的多姿多彩,汇聚成一湖隽永的画卷。翠色欲滴的绿叶长满了一片树林,一碧千里替代了白雪皑皑。随着季节的更迭,展现了更加丰富的生命层次,它让我们在四季轮回中,看到生命的颜色。叶是树的语言和衣裳,它能清晰地感知生命的律动,并及时不动声色地告诉我们。春夏秋冬变换丰富的层次,这种层次的变换,是生命涌动的力量。

明代晏壁的《济南七十二泉》诗,写出了黑虎泉的气势:“石皤水府色苍苍,深处浑如黑虎藏。半夜朔风吹石裂,一声清啸月无光。”据说黑虎泉的泉水可以喝,我和朋友便慕名而来。黑虎泉为一天然洞穴,洞穴由青石垒砌,洞穴隐露在岩壁下,泉池南壁并列三个石雕虎头,泉水流过暗沟,经三个石虎口喷出。泉口熙熙攘攘挤满了人,我兴冲冲地拿着瓶子去接了一瓶,入嘴,微涩微苦,并没有从小阅读文字中描述的那种泉水的清冽,也不是刻板印象的甘甜,许是日常的熟水喝惯了,一时品不上大自然的产物。当地的市民拎着大大小小的水桶在泉下接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源源不断的泉水,方便了济南人的生活。我和朋友去景区盖了兴盛一时的特色印章,在本子上留下了济南的印记,以此留存。

老舍先生在著名散文《济南的冬天》这样写到,“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如此看来,春色却也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