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会介绍自己是一个不会说“济南话”的地道济南人,因为在济南生活了二十三年,从小的搬家和求学经历让我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认同。
天桥区是我挥之不去的童年印象,那时候我的家,就在济泺路旁边的工人新村。在没有空调的炎炎夏日,济泺路两边的大梧桐树下总是坐满了乘凉的市民。卖啤酒的小摊上,男人们光着膀子大口喝着扎啤。小孩子围在大人身边你追我赶,老人们则悠然地一手摆着衣襟,一手摇着扇子,一下接着一下地扇。我很喜欢济泺路这个名字,不仅读起来别致典雅,还承载了历史上济水和泺水的一段渊源。济泺路南起成丰桥,北至泺口。《水经·济水注》中记载,泺水“北流注于济,谓之泺口”。提起泺口,人们总会想到那个物美价廉的服装批发市场,却忘了此处也是古代泺水流入济水的地方,是跨越黄河北出济南的门户。站在泺口黄河大坝之上,脚下便是阔达的黄河水面,抬眼便可见鹊华二山,其情其景更是令人感慨万端。搬离这里已经十年了,每当路过长途汽车总站,我总会心生一种游子返乡的怅然。马路宽敞平整,人形横道线、黄白交通线画得清晰又有质感,像刚洗过一样,阳光打在上面还有点儿晃眼。道路两旁还是那些只有五层高的老房子,整整齐齐的,望不到头。阔气的路面和矮小的房屋,让天空显得格外高远。站在熟悉的十字路口,信号灯有规律的闪烁,仿佛又看到曾经最喜欢的5路公交车,摆弄着酷炫的双层车身,载满乘客后扬长而去。如今破土而出的钢架地铁口和宛若隔离岛的狭长BRT站台成为了出行首选。它也长大了,于是换了种方式陪伴我。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历山就是济南的千佛山,历下区汇聚了我大部分的出游印象。上小学前几乎每个晚上父亲都会骑车带我去泉城广场。记忆中的我坐在自行车大梁上,柔软的晚风吹着车子摇摇晃晃。在深灰色的道路两旁街灯为它铺上古铜色的镀面,整个视界都被晕染上暖色调。父亲总会买上三两根荧光棒弯成圈儿,带在我的手腕上,发出的光芒很好看。骑在父亲厚实的肩膀上,彩灯、水柱、巨大的金属荷花尽收眼底。喷泉结束后,我们会去地下银座的麦当劳甜品站买一个脆皮甜筒,第一口总要舔在冰淇淋尖上,浓郁的奶味让夜晚的气息都变得香甜。等长大一点,周末总要和小伙伴去逛泉城路,那时的行程计划里没有逛商场吃大餐,也很少喝奶茶看电影。只是沿着这条安逸淳朴的步行街行走,线路是从西门下车往东,前往芙蓉街去一家名叫2000时尚的饰品小店,随后到旁边的肯德基饱餐一顿,最后在新华书店地下一层的儿童专区看《冒险小虎队》。现在泉城路上大型商城云集,贵和、恒隆、世贸,成为了年轻人的逛街首选。但幸好钢筋水泥没有掩盖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朋友圈里总能看到趵突泉的胖锦鲤,泉城广场的郁金香,点亮大明湖的超然楼和曲水亭街的流水人家。济南的老风景没有被时代遗忘,放下手机走出商圈,我们依然可以去五龙潭寻一片樱花,到千佛山赶一场庙会,在解放阁前看车来车往。
市中区是我与济大相遇的地方,在本地上大学的好处就是每个周末都可以回家。校门口的k102路是济南特色的无轨电车,拉着长长的“辫子”穿梭在东西城区,以城市历史文化符号的一部分得以保留下去。乘上k102用一个半小时,从学校回到历城区的家。坐在靠窗的位置,听一段济南独有的路名报站。“经七纬十二”“经七纬八”“经七纬四”……这是济南市民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路名称谓,跟地理概念上的经纬线的方向正好相反,济南的经路是东西走向、纬路是南北走向。一百多年前用纺织物来命名道路,不仅在当时是独一无二,即便是现在仍是独具特色的。
儿时的回忆总是在往后无数个岁月年轮的缝隙里穿插交织,极惹人怀念。在济南长大的我,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化和发展。只要听到身边朋友喜欢济南,我都会特别开心地说:“毕业留下来吧,留在济南”。而我也愿继续留在这里,奔向未来数不尽的浪漫与温柔。
文学院 吴雯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