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等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突出党建引领,凝心聚力齐奋进,改革创新谋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党建引领保障有力。学院党委围绕“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中心任务,突出党建引领学院全面工作。坚持在办好思政课中强党建,坚持在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强党建,坚持在服务社会中强党建。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进社区,“四史教育”进中小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进社团活动。2021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荣获“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党组织”和“山东省党建双创工作标杆院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根据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要求和学院实际,凝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三个研究方向。按照三个研究方向对应打造三个学术团队。实行团队负责人制度,根据建设目标和任务进行年度评价和考核。学科建设初见成效。2018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近年来,学科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始终位居前40%,在省内位居前5位。
教育教学稳步高效。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以山东省教育工委重大委托项目和教育部择优资助项目为抓手,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抓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工作,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明显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年度学生评教平均成绩从2017年的84.96提高到2022年的98.42,增长了15.84%。在山东省首届思政课教学设计大赛中,1人获特等奖,2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获奖居全省前列。在山东省历届高校思政课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2人、二等奖7人、三等奖3人的优异成绩。在教育部组织的“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1人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称号。学院被山东省委教育工委确定为山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三个试点单位之一。“概论”和“纲要”两门课程入选山东省首批思政课“金课”。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
科学研究大幅提升。学院在高水平文章和高层次科研立项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其它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6项。“社会整合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研究”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近5年学院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我国协商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长效机制”等项目28项,省部级立项45项。出版专著12部,发表CSSCI期刊论文62篇。学院教师撰写的论文入选中央领导内参。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学院先后获批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李朋忠工作室”和“杨立志工作室”。两个工作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形成一个学院和两个工作室分工合作、协同促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教育部刊发《济南大学构建“工作室”育人模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专题工作简报,报道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工作。“‘三全六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与实践”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思政课教师开展以“送温暖建平台,促就业助成才”为主题的“家访”活动。激励和鞭策学生学会感恩、刻苦学习、励志成才,培养了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精神,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家访活动已真正成为教育学生、服务学生的重要载体,成为济南大学的“品牌工程”。
师资队伍不断优化。依托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计划、省委宣传部哲学社会科学骨干研修培训计划和省高校工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计划等多个渠道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形成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目前学院有教授9人,校聘岗4人,山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山东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1人,山东省师德标兵称号获得者1人,省优秀思政课教师1人,入选山东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十百工程”3人,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1人。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吹响了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的冲锋号。2022年9月16日,中国共产党济南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明确提出了“一二三”发展思路和“四五六”战略部署,为学校发展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学院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上来,统一到党的二十大和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学习贯彻上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扎实做好学院各项工作。
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建立师生思想政治状况定期研判制度,通过日常联系、谈心谈话等渠道,定期了解分析师生思想特点和变化。加强党员理论武装,落实党委会“第一议题”制度,提升党员理论水平。夯实组织建设,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做好理论宣讲,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宣传和阐释工作。
始终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根本原则和鲜明导向是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传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思政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的特殊任务和使命,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性质和建院的重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其他普通学院建设的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应该坚持和贯彻落实好“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根本原则,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铸魂育人作为根本任务,在学习立场观点方法中感悟思想伟力,在担当历史使命中投身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
扎实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宣传阐释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传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要发挥作为全省重点马院的学科、专业、人才、平台资源优势,努力做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先行者和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示范者,以更加坚定的信念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更加务实的行动开创新时代建强建优全省重点马院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开展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研究,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聚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重大理论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开展学术研究,突出政治导向和问题导向,形成研究特色。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培养广大教师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坚韧不拔、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使教师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
深化加强学科建设。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术化、学理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协同发展,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相互融合。把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以思想理论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需求促进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的成果服务思想理论建设和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使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打造思政课程建设精品工程。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作为思政课教师,要研究如何上好思政课,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学素材,讲好中国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切实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要不断研究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不断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要注重方式方法,把思政课的道理、哲理、事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建强师资队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要求,扎实建强思政课师资队伍,使之真正成为一支素质优良的队伍。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严爱相济、润己泽人,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和榜样。
学院建设永远在路上。马克思主义学院乘着党的二十大和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的东风,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和“十四五”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坚持教学立院、学科兴院、科研强院,在解放思想中凝聚发展共识,汇聚发展动能,坚持用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用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知重负重、笃行不怠,在冲一流大学创建中奋发有为,贡献马院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洪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