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

作者: 来源: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超   发表日期:2023-05-25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二十大报告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成就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不断促进学院高质量发展。

把牢政治根本,以党建为引领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

扎实推进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学院党建工作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始终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坚强阵地。

学院党委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进学院党建和中心工作深度融合,获得“山东省院系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优秀成果奖”,持续培育“一支部一精品”党建工作特色项目,形成“1251”党建工作模式,学院党委获批“济南大学标杆党委”,网络工程系教工党支部获批“济南大学样板党支部”。坚持党建带团建,学院团委连续三年被评为“济南大学红旗团委”,并获得“山东省红旗团委”。利用暑假和寒假分别举办“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高质量发展研讨班、学科建设研讨会,聚焦学院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专题研讨、专家报告等形式,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学院各项工作扎实开展。不断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连续三年获得“济南大学十佳新媒体平台”。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学院发展、教书育人全过程,切实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坚持改革创新,以学科建设为优势提升人才队伍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在“双一流”政策的指引下,聚焦国家战略急需领域,结合自身学科发展传统,推进一流、特色的学科体系建设,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质量科技创新人才。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学科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并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重大新突破。依托山东省高水平学科优势,成功申报获批山东省“智能计算与应用实验室”高等学校实验室、山东省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实验室(数据安全)、山东省高校半导体器件与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通过网络系统与数据安全方向,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提升我省在国家“网络强国”战略中的作用。通过智能计算理论与方法方向,强化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模型研究,提升“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研究及应用服务能力。通过视觉计算方法与应用方向,深入研究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识别、检测和认知关键技术,提升我省在工业检测、空天信息等领域的竞争力。通过嵌入式系统与工业软件方向,面向国家软件国产化的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大型国产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培育出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等人才队伍,学院教师获“CCF杰出教育奖”,人才引育共享案例获山东新闻联播报道。

学院将从国家和学校的科技发展整体需求出发,准确把握信息学科领域发展趋势,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凝练学科方向,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以优势特色学科方向为主体,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将学科优势及时转化为专业教学优势、人才培养优势,以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推进高质量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专业课程建设为抓手巩固育人成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布局中,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单列为党代会政治报告的一个部分,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明确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出发点,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人才和科技力量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要素可持续供给的基础保障。

学院近几年不断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学院已形成合理的专业布局,包括3个国家一流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通信工程)、2个省级一流专业(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网络空间安全)、1个特色专业(人工智能),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最新的软科排名位列全国前10%、网络工程专业位列前5%,在中国科教评价网《2022-2023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排名位列全国前8%、网络工程专业位列全国前3%。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核心专业构建的专业群获得2016年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建设立项和2018年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与浪潮软件、麒麟软件、神思电子和博赛网络联合共建“互联网与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并获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多门课程获得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一流本科课程,其中《WEB前端技术》《网络与服务工程》获得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

学院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立德树人为统领,创新教育理念、完善育人思路,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三全育人”“十大育人”结合的课程体系,上好新时代发展“大思政课”,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研育相济,以科研成果为支撑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强化科教融合,完善人才培育引进与团队、平台、项目耦合机制,把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

学院近几年标志性科研成果取得新突破,省级重大重点项目成绩突出,基础研究能力显著增强。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等共17项,获得中国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共13项。在领域顶级期刊发表8篇封面文章,单篇影响因子最高60.615。在Advanced Materials(影响因子32.086)、IEEE TPAMI(人工智能领域排名第一,影响因子24.314)等中科院一区期刊,中国计算机学会顶级期刊/会议,《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卓越期刊上发表论文102篇。授权发明专利195项,发明专利转化41项。近三年,获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银奖、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国家一等奖、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国家一等奖等国家级奖励220余项、省级奖励720余项,其中“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金奖并进入国赛终审阶段。

学院将把握新时代教育改革大势,完善人才“引”“育”“用”机制,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破五唯”与“立新标”并举,将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运用到教书育人实践中,争做科学研究领域的“大师”和教书育人领域的“巧匠”,以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教融合育人机制。

征程万里风正劲,奋楫争先启新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征途上,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以一流专业为中心,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地方需求,支撑校内学科交叉融合快速发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服务,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