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携手共赢 开创未来——访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团队

作者: 来源:​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晓阳 孙浩恺 郭剑锋   发表日期:2023-05-05    

近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由牛四杰、高希占、王豪等老师指导,周雪莹、李孝辉、袁鹏、韩天昊、徐睦浩等学生的参赛作品《慧眼可辨——OCT眼底疾病智能辅诊领跑者》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一路过关斩将,大放光彩,取得了国赛铜奖的好成绩,助力我校在“互联网+”大赛中实现新的突破。

他们因兴趣和追求走到了一起,依靠着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和精诚的合作,让优秀的作品迈出省门,展现在全国的科技工作者面前。

“互联网+”大赛全称为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由教育部等部门与地方政府联合主办的一项全国技能大赛。受教育部认可,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一,含金量非常高。比赛发展至今,已有八年历史,各省各校越来越重视,部分省把它设为学校本科评估、双一流评估的评估要点,还专门出台措施鼓励师生积极参赛。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支优秀的团队,探究他们身后那些令人感动和难忘的故事。

心有高志可凌云

一个人的努力奋斗,能成就更好的自己;一群人的共同努力,则会铸就团队的辉煌。明确的分工与良好的配合是许多成功团队的标配。他们的团队亦是如此。徐睦浩告诉笔者,他们会按照专业的匹配度进行分工,通过问辩的形式确定队员的学习扎实度。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避免队员之间进度不同的难题。徐睦浩告诉笔者,这次的参赛经历让他收获颇丰,增加了不少专业知识外的商业知识和销售知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思想都会存在差异,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即使再出色的团队也难免会出现分歧。那么分歧出现时该怎么办呢?有些人选择把意见埋在心里,避免争论,有些人选择听从领导者的言论,否定自己的想法。然而,团队给了大家另一个解决方案:“我们一般的分歧都是通过头脑风暴解决的,大家互相分享自己的见解,然后总结有益的地方。”他们并没有关注分歧的本身,也没有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是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不求面面俱到,但对于每一个问题,都会努力解决到最好。

当然,团队分歧能够解决的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事不对人”,团队之间的争论,只是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不存在个人情绪。这让笔者不由感叹:这是一个包容的团队,不同的声音都可以被听取;这也是一个智慧的团队,能够发掘出每个想法的优点并接纳。

不畏难题横身前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比赛中存在困难是必然的,谈及比较艰难的时刻时,徐睦浩认为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实地调研时遇到的困难。时间安排的不合理、数据量之大以及队员身体的不适应,曾一度让研究停滞不前。“但是我们并没有想到过放弃,大家还是希望能够把这件事情做下去。”我们相信每一次挫折都有意义。人生的路途上,总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是我们无法避免的。是选择逃避,还是迎难而上,主要在于我们遇到困难时的心态。正如刘同所说:“人生中所有遇到的问题,都是量身定做的。”

相信每个人都会好奇这样优秀的团队日常的研究生活是怎样的,徐睦浩不假思索地答道:“在备赛期间,我们经常和导师一起加班到凌晨一两点。导师也没有创业比赛的经验,大家互相学习,这让我非常难忘。”的确,成功完成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后,最难忘的,永远都是陪伴在我们身边那些与我们共同进步的同伴。

大赛获奖后,我们为他们欣喜若狂。然而,团队成员并没有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高兴,反而惋惜地表示:“比赛结果出来之后还是有些失望的,当时希望能够进入全国总决赛争夺金奖。不过作品确实还有待提升,我们会努力优化作品,争取下一次取得更好的成绩。”在他们看来,这次大赛最重要的收获不是获得国赛大奖,而是比赛经历。“大家一起努力,把一件件事情做好。”这段难忘的时光才是最记忆深刻的。

追寻梦想酬壮志

在采访的最后,团队成员向笔者分享了他们对学弟学妹的建议。有人认为考研获取的知识不如工作获得的经验而选择工作,有人继续读研深造,更多的人则迷茫于两种选择之间。对此,他们表示:“应当根据自己的追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每个人的追求都不一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它们都是一种学习知识、丰富自我的途径。”

路阻且长,静水流深方能行稳致远,在获得国赛大奖后,团队也将优化作品,朝下一个目标努力,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参加比赛,就是在一次次的历练当中增加实践能力,积累经验。而学业的夯实更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因为比赛而荒废了学业。在比赛和学业的时间安排上,徐睦浩说:“我们平常以学业为重,会单独拿出一部分时间,专门干比赛。”只有打好基础,才会有大放异彩的机会。“我们当时只是想展示一下自己的科研成果,并没有一定要获奖。重要的是在参赛过程中收获的知识和快乐。”如果无法找到仰望天空的方向,那么先脚踏实地,抓住各种机会、尝试多种道路也是不错的选择,并且一定要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过程”和“结果”。

他们告诉学弟学妹们,备战科创比赛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大胆地询问一些正在从事、参与、负责各种大赛的学长学姐们,跟着前辈去积累学习经验,锻炼能力,从而让自己熟悉大赛的团队组建、进行流程和结果汇报,最终便能如愿达成自己心中的目标,收获累累硕果。团队成员们提到学院“以赛促教”的教学理念,以及为学生科学研究、创新探索提供的极大的便利,都让团队深有感触,团队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学院和老师们的支持。

“互联网+”大赛更像一个实现大家想法的舞台,需要我们怀有一颗敢想敢做的心,勤于动手创作。在科创的漫漫长路上,也许会经历很多困难与失败,但是痛苦与挫折也在锻炼着你,令你灵光乍现,柳暗花明。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晓阳 孙浩恺 郭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