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自然之境 万物共生

作者: 来源: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于思琦   发表日期:2023-04-27    

清晨,当苍穹一点点被湛蓝晕染,清晨的曙光闪射优美的波长,校园里开始充斥着络绎不绝的学生涌向教学楼的声音,随之而来的还有鸟鸣、花香、水流声,唤醒了我们的五官,唤醒着崭新的世界。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在自然面前显得格外渺小的人类,更应该对自然保持一颗敬畏和谦卑之心,与大自然保持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人之于自然如芥子之于须弥山,因此那些加上了人主观意识的自然之美,便显得片面而有所不真实。要想最真实地去体悟自然之美,自然之趣,面对山水风光时,便应心无杂念,如同贤者“澄怀味象”,以美入“道”。

当春花烂漫的时候,我看到无数小姑娘穿起久违的裙子,驻足留下最富生命力的画面;当冰雪消融的时候,我看到无数教师、学子,停下匆匆的脚步,在甲子湖畔留下欣赏的目光。不知名的蓝尾鸟会成群地在树上鸣叫,不知谁家的猫咪会不怯生地跑来脚边撒娇……这或许便是校园最美好的模样。人和自然共同构成整个生态系统,因此在生态环境中,人与自然是平等的。这也体现了道家“万物齐一”的思想。自然并不针对人类而存在,当然也不是为了人而存在。这种领悟便是对自然的敬畏,是澄净的怀抱,用平等尊重的姿态去对待自然。如此,才是与自然共生的基础。

当下的我们,或许正在与“大自然”渐行渐远。我们习惯于对着手机发呆,对着书本发呆,沉溺于虚拟的世界难以自拔,却忽视了人与自然间奇妙的反应。唯有置身于自然之间,才能感受到融入其中的、难以言表的愉悦,在浩然之气中让心灵真正得到净化。如近期身边的朋友们开启了爬泰山的旅程,也让我记起埋藏于心底的那份震撼——站在日观峰,上看晨星寥寥无几,下看云海变化多端。于疲倦不堪中,天边突然闪出几丝红光,如一把把利剑穿透了云层,照向浩瀚的宇宙。是难忘的日出盛景,霎时间的金光四射、群峰尽染,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般让大地披上了龙袍,苍松戴上了凤冠。

山之美,在于险峻挺拔,峰峦重叠;在于云蒙树梢,雾流涧谷;在于草木青翠之上,好鸟相鸣其间,晨曦中那一缕微光,暮色中那一抹晚霞。这便是大自然,让我切身地体会到所谓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怎能忍心破坏?

正如恩格斯所言,“永远不要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因为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亚马逊雨林的大火、澳大利亚的山火、美国的流感,甚至是牵动全世界的疫情,无不深刻地证明着这一道理。“自然界的美丽不在于外表的装饰,而是深深根植于大地”。

“灵心随规律去,命随自然去”。生命本来的意义就是自然规律,人因自然而生,顺应自然是人的责任。与自然共生,才能在精神上感悟自然之美。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于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