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我与书的少年时代

作者: 来源:文学院 倪爽   发表日期:2023-04-06    

小时候,家里的生活状况不怎么好。在偏远的小县城很少能够有什么丰富的娱乐活动,听戏算是一件娱乐的大事。

外婆很喜欢听戏,从年轻的时候到六十岁一直是个黄梅剧迷,她总是会带着我们一群小孩子,在农闲的时候翻过一道道田垄、一块块稻田去到隔壁村的稻场上听戏。木台子在十月初开始建,当最后一捆稻子割完的时候,戏就要开唱了,家家户户拖家带口,齐聚在那个小广场上。

我是从来都不喜欢听戏的,但是枯燥的生活有点旋律还是比较新鲜的,总比什么都没有,光听树上的知了叫来的新鲜。所以我就在外婆哼戏的时候也咿咿呀呀地哼着那几段熟悉的旋律。

“树上的鸟儿啊,成双对哎……”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

严格地说,我关于古文旅途的人生就是这样从听戏开始的。

喜欢上古文确实是从一次偶然的戏文开始的。其实很多事情开始都只是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然后有心的人抓住了这个念头并不断用行动去将其付诸实践,然后花更多的心思把它不断扩充发展完善起来的。所以,我觉得我还是应该感谢咿咿呀呀的黄梅戏,尽管它的旋律不是一个小孩子能够欣赏的,可是它却使我在外婆时不时哼唱的时候,记下了无数的戏词。于是一切也就顺理成章的发生了,也就有了后来的故事。

不知道是在哪一天,具体的时间我忘记了,那一天的语文课上,老师讲到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课间的时候我随口哼出的旋律与戏词,正好与课上的内容相呼应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哇,真的很熟悉啊,好优美的文字!短短几句话间描述了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真是神奇!从那一节课开始,我打破了对于戏文的单一印象。

夏天的时候,外婆剥着莲蓬坐在家门口枣树下边的青石上面乘凉,树荫遮住了阳光,偶尔从树叶的缝隙里斜下几缕阳光,照在外婆的脸上,老人们在谈论着天气,以及收成,实在无聊的时候就谈论一下东家长,西家短的八卦。我趁着这个时间,就会蹲在玻璃窗户下面的台阶上看古文。家里仅有的几本儿童文言文书已经要被我翻烂了,反复看了几次,我就犯嘀咕了,外婆不是总说我看东西快吗,那我也可以看大人的书的,大人的书多有意思啊。甚至还会小小的得瑟一下:我看过这么多书,别人都没我知道的多。

我开始去楼上翻太姥爷留下的一些旧书,像《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坐在阁楼门口的梯子上,沉浸在书里,进入了另一番精彩的天地。看着书里的人物经历一番又一番的冒险,仿佛我自己也亲身经历过一样。就这样和外婆玩起了捉迷藏,每每到了吃饭的时候,外婆到处找,然后我就抱着书东躲西藏,害她经常找不见我,着急的在村里到处喊。几番下来,家里的书我也看得差不多了,毕竟在那个年代,除了学校发的课本,家里的藏书实在有限。我看完之后终于舍得从家里的某个角落出来,外婆看到我小小的身子,松了口气:“我还说你长了翅膀飞到天上去了呢,怎么找都看不着你,把我着急的够呛”。我嘴里没说什么,心里面看到外婆为我着急的样子,我就偷着乐。长大以后,总觉得书和我有着不可割舍的缘分,大概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吧。每天睡前饭前,总是装作大人模样,摇头晃脑的,嘴里学着几句”之乎者也“的话。因为那个时候能看书的人还是比较少,更不用说能看懂了。外婆每次听到我念书就会笑着对别人说:“咱们家爽娃子有出息着呢,以后做个文学家哩。”

这个时候,我就跑进房里偷着乐。

文学院 倪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