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杨波教授荣获“CCF杰出教育奖”。杨波教授是该奖项设置以来,一直在地方高校任教的唯一人选。其实,杨波教授在多项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走在前列,让我们走近这位山东高校校园网建设“吃螃蟹”的人。
山东高校校园网建设的开创者
1995年,杨波教授带领科研团队率先在济南大学(原山东建材学院)建设了大规模的计算机校园网并接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成为山东最早与教育科研网连接的高校。在那个互联网还远没有今天如此普及的时代,这不仅为学校师生打开了面向更广阔世界的一扇门,更为教师们的教学、科研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最主要的是,它为推动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学科发展的一大批人才。1997年入职的济南大学计算机专业第一位博士李金屏教授说,他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济南大学的缘分就始于济南大学(原山东建材学院)校园网上的一则招聘启示。
在杨波教授的组织和带领下,济南大学1989年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2003年他们又开设了网络工程专业,目前,两个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且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2022-2023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两个专业均入选五星级专业,网络工程专业位列全国前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位列全国前8%,在《2022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两个专业均入选A类专业,网络工程专业位列全国前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位列全国前10%,支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并在教育部第四轮和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山东省属高校并列第一名。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杨波教授带领团队开拓了智能网络、国产数据库应用、网络处理器及FPGA高速网络处理技术等重要方向,主持建设了济南大学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在国产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方向先后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山东省计算机优秀应用成果一等奖2项。济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贞翔说,源于学校校园网和信息化服务早期的建设水平得到教育部和山东省教育厅的认可,杨波老师带领团队研发的学位认证支撑平台、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专升本考试管理服务系统等教育教学管理平台,曾服务全国200余家单位近千万用户,相关成果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水泥材料计算机模拟仿真研究的开拓者
本科读的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现在正师从杨波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的二年级学生吴旭聊起了他的求学历程。水泥材料与计算机这两个看起来相距遥远的领域,怎么联系在一起了呢?杨波教授是国内较早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水泥材料计算机模拟仿真研究的,他开发建设了面向水泥材料设计的“网格计算”环境。在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杨波教授特意为笔者举了个形象的例子,就比如炒菜,我们可以先用“仿真”“建模”等计算出一道菜如何能做到色香味俱佳,符合人们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开发水泥材料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用建立模型、模拟仿真等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研发的精准度,降低损耗,提升产品研发效率。
作为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的主要成员,十几年来,杨波教授同合作者共同致力于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和国产软、硬件的应用,开发了先进、适用的工业控制系统软硬件及水泥、化工行业的计算机智能控制系统,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多项,获得“山东省信息产业行业先锋”“山东省CIMS工程先进个人”等称号,并同合作单位一道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为山东省CIMS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
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相关规范的主要制定者
杨波教授在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期间,组织设立“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工作组”,负责地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分类办学实践,开展《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的宣传推广、组织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指导全国高校的网络挑战赛,在差异化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认证、人才需求与就业等方面开展研究,并提出指导方案,鼓励办学单位开展不同特色的办学实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可推广的办学经验,为培养新时代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作出了贡献。
谈到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杨波教授说,尽管几十年来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没变,依然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技术在快速发展,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就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地方高校,担负着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我们就要在不断发展中找准定位,确立目标,做到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的不断更新,使学生具备适应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快速发展的能力。杨波教授带领教学团队明确了济南大学计算机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这就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他们提出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实践得到同类高校相关专业的关注和认可,部分成果被纳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教育20人论坛”《计算机教育与可持续竞争力》(蓝皮书),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被150余所地方同类高校关注或采用,近14万师生受益。杨波教授作为ACM中国理事会常务理事、ACM SIGCSE副主席、ACM 济南创始主席,积极推动了地方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和建设,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专业都通过了国际等效工程教育认证并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正如学校办公室主任、信息管理处处长孙润元所说:“正是由于杨波教授先进的理念,超前的布局,让我们在地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中走出了自己的模式和道路,将这两个专业带进了‘国家队’行列,并且在地方高校起到了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高校教书育人的“师者”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高校教师和管理者不同身份之间浸润三十余年的杨波教授不仅自己始终在践行“师者”的责任——立德树人,也用行动和实践激励自己的学生薪火相传,在高等教育领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王琳教授从2005年跟随杨波教授攻读硕士学位开始,一直是杨波教授科研团队的重要成员。谈起杨老师时,王琳教授从两封电子邮件说起,回忆了杨波教授在他求学路上的指导和鞭策。当读硕士看学术文献太枯燥时,杨波教授从学术的角度对他进行了谆谆教导;当读博感觉科研压力大、迷茫时,杨老师从做学问、人生价值的实现等方面积极引导,鼓励他坚持就是胜利;初登高校讲台时,杨波教授从如何“站得住讲台”对他进行了职业指导和帮助,从而让他跨过了求学路上和初入职场的一道道坎,成为一名优秀青年学者。近年来,王琳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和基金青年项目各1项、济南市青年科技明星计划1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或录用论文八十余篇,其中SCI源刊二十余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
学生吴旭说,跟从杨老师求学期间,他不论做学问,还是做事情都是我们的榜样,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陈贞翔说,大学毕业之际鼓起勇气投递了留校当教师的申请,杨老师面试时说:“在学校校报的‘小豆腐块’上经常看到你的名字”。那种细节上被肯定和被关注成为了师生缘分的开始,从硕士到博士再到一名老师并逐步走上管理岗位,一路在杨波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下逐渐成长。杨波老师工作中经常提到的两个字总是“情怀”,正是这份情怀感动并凝聚了一个青年团队扎根济南大学,建设济南大学,也让这份情怀得以传承和延续。
孙润元说:“杨老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和周围的人。”作为山东省计算机学会的第八届理事长,杨波教授在计算机领域深耕三十余年,推动着学校甚至是山东省计算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科建设的后备力量,为我省计算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他将根植这片沃土,继续奋楫笃行,创造更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