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先生曾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我在济南生活的时间不长,但是在我看来,济南有着十足的烟火气。我百思不得其解,济南的大明湖、趵突泉名扬天下,她的吃食却是声名不显,以至于时常是低估了这里的风味,实乃人生一大憾事。
初来济南上学的时候,我最喜欢食堂的杂粮煎饼。锅热之后淋上一勺粘稠的面糊,将它均匀的摊开在煎锅上宛如一轮金黄的满月,散发着一阵阵粮食特有的香味儿。我在心里默数几个数后,等着煎饼发出呲呲啦啦的响声,食堂师傅便挥舞着面铲,利索地将它铲起来,加入喜欢的小料后,一份山东杂粮煎饼就做好了。最妙的是煎饼里面加上的薄脆,满满一口咬下去,伴随“咔嚓”的声音仿佛香味从鼻尖一直窜到脑门,直到吃完一整个煎饼。煎饼的皮儿很劲道,在唇齿的纠缠之间,泛着阵阵甘甜,顺着食道流向全身。杂粮构成了我对济南的初印象:踏实。
不仅是煎饼,还有济南的馒头也和南方的不同。济南的馒头是一层层的,很结实,不像我家乡能买到的馒头,很喧腾,刚一入口就慢慢化了,没有北方馒头的韧劲。一次和朋友打饭时误排了馒头的队伍,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为时已晚,于是将错就错,我尝试了一次以馒头为主食的午餐。当我咬下第一口的时候,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和母亲谈起时,母亲也会好奇它的口感。等到放假回家时母亲尝试自己擀面做馒头,却也不是那个味道。真是神奇,到底是水面比例不行,还是发酵的酵母也有地域差异呢?我也不明白,大概这也是济南特有的味道吧。
抽空和朋友起个大早去赶市集,听着耳畔讨价还价、吆喝的方言,我感觉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不熟的口音,熟悉的是亲切的人们。四块钱就能买到一个比脸还要大的肉饼、七块钱拿了半袋子的炸果子、三块钱一大碗的面疙瘩……大爷大妈脸上都是质朴的笑,听到我们是学生时临走还送了两个饼子。朋友和我摸着彼此涨圆的肚皮,哭笑不得,真是 “甜蜜的负担”啊!
假期回来后,发现我家旁边开了一家山东煎饼。这种感觉很奇妙,只是看到这几个字,嘴巴比大脑更先回忆起那个味道。当我点了一份经典煎饼后,和老板娘聊了几句。老板娘说他们是从济南章丘过来的,听着老板娘的北方口音,我忽然意识到,济南俨然成了我的第二个故乡。我在南方的一座小城里读书,跨越了一千多公里,在济南求学,完成人生的蜕变。在济南,我完成了很多个我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一个人坐火车、第一次规划旅行、第一次爬泰山……一路上的见闻,充盈了现在的我。而吃食的味道,也一路陪伴着我。
作为外乡客,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济南,我被问到最多的就是对济南的印象。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济南泛着一股“土”味。这种“土”味,是浓的化不开的烟火气。寻常的家常菜,泛着最纯粹的烟火气。一碗热腾腾的吃食下肚,只觉人生美食,不过如是。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是风的味道,尘土的味道,干燥的冬日哈出的第一口热气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这些味道,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理想、拼搏、勤俭、坚忍的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中国人喜欢用五味杂陈形容人生,因为懂得味道是每个人心中固守的乡愁。当我们追问自己究竟来自何方时,也是对风味的寻根之旅。我再也忘不了济南留给我的味道,就像我再也抹不去济南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迹。济南成为了我的第二个故乡。
我从远方来到陌生的地方,这是我不顾一切来到的地方,放眼望去这一路春光也不再平凡。

摄影:王玮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