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重任在肩、大有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院的首要政治任务,要将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同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紧扣学校和学院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
济南大学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一二三”发展思路和“四五六”战略部署,美术学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深化改革开新局,凝心聚力求发展,谋划美术教育与设计类专业的创新发展之路。
不忘来时路 方知向何行
回顾美术学院发展历程,始终坚持立足社会需求和时代前沿,凝练和形成了“继承传统、强化内涵、开拓创新、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学院师生同心同德、奋发进取,以高质量党建促进学院各项事业发展,协调人才培养、学科与专业建设、创作与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美育植底、五育并举,高质量促进人才培养。美术学院依托“美育铸魂、美育化人”的党建特色品牌,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大美术观”与“大教育观”为人才培养出发点,实现学院转型与提高育人质量的良性发展,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在“美育植底、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理念引领下,将美育纳入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学生科创氛围越来越浓厚,近年来,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斩获各级奖项共计150余人次,获山东省学院创意杯广告大赛各级奖项40余人次,研究生参加省级以上竞赛获奖、省级以上展览入围80余人次。30余名学生作品入选知名画展,包括全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展,第四届至第八届“青未了”山东省高校毕业生优秀作品展等。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实践,开拓创新教学方法,并积极融合“课程思政”,不断铸造学校“思政+艺术”人才培养的品牌。
优化结构、固本推新,学科与专业双提升。学院依据办学定位和社会需求,着眼“艺术类专业”发展理念,以艺术教育和艺术设计为根本和特色,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深耕学科建设。现有设计学和美术学两大主干学科,美术学(师范)、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服装与服饰设计4个本科专业和设计学、艺术硕士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设计学于2018年获批“十三五”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同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2020年,环境设计专业获批省一流专业,设计学学科在软科排名中居全国第48位,全省高校第4位,进入全国前30%。美术学学科聚焦美术教育,近几年在国家级研究项目、国家级创作项目、国家级展览、省政府奖励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多位教师在省级学会协会兼任重要职位,在业内产生了较大影响;2021年,我院1名教授成功入选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进一步提升了美术学院在山东省高校艺术学领域的学科影响力。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方向,推动培养方案结构性调整,构建灵活、多元、系统的课程体系,以促进专业与学科创新发展。
以美育创、以创涵美,创作与科研齐头并进。创作与科研相辅相成,齐同并进,持续发力,共存共赢。在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美术学院教师在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共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项,中宣部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文旅部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创作重点选题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省软科学等省级项目18项;1部专著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件作品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1部专著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近百幅作品入选国际、国家级等重量级作品展。
融合特色、打造品牌,以点带面对接社会服务。秉持“艺术唤起民众,设计服务人民”的理念,全力在新时代中发挥重要作用。坚持以多样化立体化活动,走出社会美育与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径,突出智力支持和成果转化,构建发展共同体。融合专业特色,打造服务品牌,通过社区美育、乡村美育、设计介入精准扶贫等实践探索,以点带面。2017年以来,美术学院共开展了50余项实践活动,包括团中央社会实践专项4项,省级重点服务团队5项。涉及红色教育、扶贫开发、支教支农、主题宣传(墙绘)等多个方面,社会实践服务足迹遍布8省20市。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社会现实的变迁,时代更迭的变幻,人民追求的改变,教育发展的影响,艺术在其中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可见一斑。如何在前进的洪流中,铸就出能注重价值引领、培养一流人才的发展路径,形成扎根人民、创作时代力作的美育特色,体现对接国家战略、服务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彰显出育人才、出作品的教育成果,值得引起我们每一位美术设计类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深刻思考。
前方路虽远 整装再出发
守立场,硬脊梁,强化价值引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给予了我们强烈的感召力,赋予了我们深厚的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是文化的传播者,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要持续突出艺术教育的价值导向和人文情怀,通过厚基础、拓视野、促融通,树立新时代艺术学子的自主性、自信心、自豪感。
重生活,富内涵,实现与时代同频。艺术作品要坚持守正创新,创新是文艺的灵魂,质量是作品的生命线。艺术创作要不断在继承中发展,在学习中超越,在过程中创新,契合时代背景。五彩斑斓、内容丰富的现实生活亦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只有同时代共呼吸,与人民共命运,才能发出时代的最强音。
提素养,引创作,践行美育使命。严把教师入口关,加强对教师个人思想道德、品行修养的引导,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增强对作品立意的舆论调控,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要坚持“创作带动教学”的学术传统,发挥创作引领的作用。坚持和时代的艺术、大众的艺术、人民的艺术有效结合。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践行社会美育的使命,用艺术表达所呈现出的审美精神、审美意识和审美的感染力,形成艺术独具一格的构思,提升社会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意识,实现美育的无尽力量。
锻队伍,创平台,坚持守正创新。在愈演愈烈的艺术类专业建设的探讨中,在国家艺术类专业建设的目标之下,怎样去妥善处理看待传统文科与时代要求关系,是学科向前发展的重要问题。既要遵守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又要直面新时代的要求,适应高科技迅猛发展的现实,优化培养目标,打破培养习惯,打通教育链条,促进艺术人才能力持续提升。在现有思维模式和管理体制下,需有效锻炼出一支甚至多支优秀队伍,探索实施产教融合卓越人才培养改革项目,打造特色平台,促进艺术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升。
个人的创作观念和个性坚持,学院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气质把握,两者的相辅相成,需要持续的思考与大胆的探索。艺术类专业建设是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文科教育在新时代的新使命,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适应新科技、新产业革命的进程中,艺术类学院和专业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作为艺术类专业的教育工作者,需紧扣时代脉搏,践行文化责任,组织全院教师坚持用情发声,用心创作,以精品力作充分展示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风采,以新气象、新作为、新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展现文艺新作为,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