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我们长大以后才发现,罗大佑的这首《童年》不仅旋律动听,还描述了许多人都会遇到的烦恼——“拖延症”。我们总是借口“明天做吧!反正时间还多呢”,把事情越拖越晚。
在生活与工作中,很多人不同程度存在“拖延症”。有些是因为对自己要完成的任务不感兴趣,所以会一直拖着;还有少部分人为了追求最后的完美结果,感觉自己一直没有准备好,也会拖着。沉迷于拖延所带来的短暂快乐或是最后期限完成任务所带来的刺激而故意拖延,是一些拖延者的真实内心写照。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每天都要和拖延做斗争。我时常会有这样的经历,一件事情明知道要做,但是却一直拖着,在这期间可能做了很多其他的事情,却一直没有着手原本要执行的计划,直到截止通知下达,才火急火燎地开始赶进度。然后如此重复:做一件事情。其间经历许多自我纠结的痛苦。做完之后,这段痛苦经历深印脑海。一点点心理障碍,周而复始。
为什么会有“拖延症”呢?要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许多拖延症,其实是非理性的。许多阻挠障碍,是自己想象出来的。于是分心,延后,避免面对。拖延很爽,一直拖延一直爽,于是做不了。而专注力又和体力相关。当体力消耗之后,更加无法专注了。就会跟自己说:我累了做不了了——好,又一次完美拖延了。
“拖延症”虽不是一种精神性质的疾病,但会成为学习和工作上的最大阻力。想要成功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做事才会有强大的内驱力和兴趣,而克服拖延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新学期面对拖延,我的解决办法如下:
1.排序
把要完成的任务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并且明确这样排序的理由是什么。这样就会清晰任务框架,做起来速度也会加快。
2.分解任务
考虑这项任务最终想要达成什么样的效果,把要实现的目标分解为具体的步骤,并限定时间完成。任务分解后,可以从最简单的事情入手,由简到难、由易到繁,循序渐进,故而增加信心,一步步完成任务。
3.设定期限
对于一项任务,可以设定提前一天完成,或是将时间调快。经常这样,会形成习惯,如果没有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即便真正的最后期限来临,也不至于什么都没有做,会有一个缓冲。
4.重视环境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不容忽视。比如你周围的人做事都很拖延,那么你势必会想“既然他们都不做,那么我也拖着吧!”又比如一个大学生脱离打游戏的寝室,来到自习室或图书馆,看到别人都在安静认真地学习,自己也会受到影响主动去学习。因此,远离负面环境,对克服“拖延症”很有意义。
5.远离诱惑
很多时候,你的拖延可能是因为身边有太多的诱惑促使你转移了注意力。比如正在学习或工作时,手机突然响了,跳出来一条你感兴趣的信息,于是你开始关注其内容而忘了手头要完成的事。因此要克服“拖延症”,就要远离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诱惑,将它们放置在你注意不到的地方,这样你才能一心一意地工作和学习。
史铁生老师曾这样描述拖延:“拖延最大的坏处还不是耽误,而是会使自己变得犹豫,甚至丧失信心。不管什么事,决定了,就立刻去做,这本身就能使人生气勃勃,保持一种主动和快乐的心情。”所以当我们有要做的事,请务必从知晓的那一刻开始就百分之百利用你的时间去完成,永远不要以“来得及”作为理由拖延,行动力永远是第一解决方法,一直拖延只会让自己更加焦虑。要知道,有时候打败你的不是生活和磨难,而是“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