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摇的旅人最忌惮清秋的阴翳,途径万里去求学,无奈与故乡别离。终于我到了家门口,望向焕然一新的大门,家中电器很智能,生活条件很好,我觉得它已经陌生得不能再陌生了。而在我儿时朦胧的记忆:我的家乡有清桂桃蹊,月华如洗。我的故里,遥遥相祝我夏安春祺,秋绥冬禧,浪漫的烟火里它从不会缺席。即使我不谙遣词,却惟独愿以故里成诗。有诉不尽的挚语真言,写不完的眷恋思念。心底的一隅,皆是故里——枣庄,这一地名,在我心底,是一道风景,它没有大漠孤烟的苍凉雄浑,也没有小桥流水的委婉秀丽,更没有海市蜃楼的奇妙瑰丽,但在我心底,它确实是最温馨、最动人的故里。我喜欢闻家乡的风,感受家乡的味道;喜欢踱步在阳光大道上,感受阳光倾洒脸颊的温暖;喜欢探寻我已经不再熟悉的——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是儿时村庄的烟火气息。自我记事起,老家在山脚下,氤氲着萧瑟,长长的烟囱,白白的炊烟,老旧的房子,不平的小路,阵阵的犬吠,漫天的星空。我想到故里的味道,是一个温馨的港湾,现在觉得岁月静好,明韵悠长,但儿时的故乡真的遥不可及,好似它离我而去。我向曾经熟悉的村庄走去,虽然家里现在变了个底朝天,老旧的家具换了新,小路铺上水泥,已经平坦了许多;那长长的烟囱,不再升起袅袅炊烟。但耳畔那声声熟悉的呼唤,奶奶轻轻摩挲我的脸颊并眼中满是溺爱地问道:吃没吃好?感觉瘦了,多吃点……奶奶的话轻抚着我的心灵,那个熟悉的家的味道又回来了,感觉还是那个老房子,还是那个熟悉温馨的味道。
望着窗外,落日余晖,行车途中古典的味道油然而生,让我想起了:“隐隐山坳寺,崎岖石路通。黄华围蔓草,红叶点霜枫。落日衔山影,征鸿没远空。登临无限乐,身在图画中。”明代诗人王九清描绘的青檀秋色的美景,他置身于画中的美好心境。我希冀身在此山中,体会山中之美,感受枣庄古韵的味道。而在枣庄,也有一颇流行的说法,认为这种青檀树,在长江以北,独此一家。独有之说,虽难证实,却也否定无据。退一步想,即使不独而稀有,也是极为珍贵的。可谓不登云峰山,难得识青檀。我愿独登青檀山,古色之美,美不胜收,古香之味,可喟叹矣。
家乡的味道,是心底一隅英烈的红色。车开到了台儿庄,惊鸿一刹,我便浮想翩翩。小时候记得奶奶给我讲过:“小儿,台儿庄战役是在枣庄打响的,咱们共产党誓死守卫家乡,才有新中国,才有我们的家,才有你。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咱们军队在战场上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但在近半个月的激烈战斗中,3万多名将士为国捐躯,但有名可查的烈士只有4000多人。”岁月可能会抹平痕迹,但枣庄的味道,那抹红色始终是心底的一隅,那一扁舟,游曳荡漾。
家乡的味道,是扎实厚重而又温柔缱绻的红荷湿地。当我再次看到红荷湿地,觉得家乡的山水很美,有一种安稳的味道。旅者奔波万里,只求心里的一隅安稳之地;学者万里求学,只想品鉴家乡的味道,我在享受红荷湿地的静谧,同时体会“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丽景色。微风轻吻湖面,湖面微荡波澜,荷花与荷叶依偎,芦苇微微摇曳,一只扁舟,一支船桨,乘风而行,好不快哉。静谧的红荷湿地似乎在召唤我回到故土,心底一隅,皆是故里,不图喧嚣,仅图安稳。
临行前,奶奶还是像原来那样,用粗糙的手,摩挲我的脸颊。上车望向窗外,看着奶奶的身影渐行渐远,渐行渐远……那一抹抹家乡的味道,氤氲在空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