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一抔净土

作者: 来源:文学院 胡一哲   发表日期:2022-12-22    

清晨的山林间,鸟声如洗,有风吹过,带来了淡淡茶叶的清香。远山那一层层绿色的波浪一直荡漾至天空的尽头,溪水清得仿佛少女梳妆的镜面,映出我心底真实的渴望,一个躁动不安的世界里原来竟有这般岁月静好的天地。

云层渐渐聚拢,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天空的唇瓣碰触着大地的脸颊,轻轻柔柔的,像是借着雨点在疗愈沟壑纵横的大地,欢迎再次重逢的盛季。

山间,雨中,溪上,一叶小小的竹筏顺着水流缓缓前行,载着三个来处不同、归处相同的人。我坐在竹筏的正中央,靠在一把用竹条编织而成的小椅上,戴着一顶毫不违和的斗笠,听着撑船的船夫操着一口浓浓的乡音,孜孜不倦地讲述着武夷山的风土人情以及神话传说。

四个人的一方世界同样有趣,共乘这一叶竹筏,我们聊人生、谈理想,青年人和中年人间的距离也不如我们想得那般遥远,于是,漫天的雨幕中传出一阵又一阵笑语欢声,平静的溪面荡开一片又一片的涟漪波纹。

雨渐渐大了起来,敲在布制的伞面上奏出一曲欢快的乐章,停不下来的不只有这缠绵的细雨,还有那愈行愈远的竹筏和愈漂愈远的心。

我又想起来时走过的青石板街,破裂的石面是风雨雕琢的印记,摇动的风铃安抚不了快要跳出胸腔的心,斑驳的墙面掩盖不了时间的痕迹,那一栋栋古色古香的木质建筑垒砌的是每一个时代的变迁。我置身于那四方天窗下,头顶是被切割的方形天空,眼前是雪亮的云母屏风和摇晃的烛影,脚下是崭新的大理石板,这历史和现代文明的碰撞交融,愈变得更加模糊,给这座小镇带来新生。

雨停了,天空的唇又离开了大地的脸庞,那湿漉漉的小山在金色的日晕下闪着微光,潮湿的水雾悄然间朦胧了世界。

竹筏顺流而下,漂浮在清溪上,地平线横卧在远方,而夕阳的残影还在半空中不舍离开。来时的那颗心随竹筏浮浮沉沉,此刻的这份爱如小山般重若千钧。我的心中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或许真如诗人苏轼所说的那般,“此心安处是吾乡”。

日头渐渐西斜,随意走进古街边的一家茶餐厅,我在桌前静静地坐到黄昏,坐到缠绵的夜慢慢地给四周带来了恬静的阴影,坐到舒缓的纯乐声声扰动心弦。透过店内洁净的玻璃窗,我看到两旁的街道亮起了整排的壁灯,暖黄的光线斜斜地洒在身上,留下一片醉人的光晕,模糊了时间和记忆,这座小镇又悄悄地迎来了夜晚。月儿高悬,窗外,是来来往往的行人;窗内,一道又一道热腾腾的菜肴被端上餐桌,青碟瓷碗,小菜羹汤,就着一壶醇香浓厚的乌龙茶,我酣畅地饮下一整天的疲倦和无数个夜晚的思念。

对着这片热土,我小时只觉美丽,等年纪长了再看时,更多了几分眷恋。尤其对赴远方求学的游子而言,家乡的一草一木、雨丝风片,皆是他们灵魂的依托,人生的起点。

这抔净土根植于广袤的南方大地,披着绿水青山的外衣,着上了红色的底蕴。正如诗人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那是我的家,是我心灵的净土,是我灵魂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