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我和专业那些事儿

作者: 来源:文化和旅游学院 王恩泽   发表日期:2022-12-08    

跟历史系大多数同学不同,我是转专业来到历史系的,并不是本专业科班出身,因此我认为不管是在历史核心素养还是知识积累层面都不如身边的同学。

我所学的专业为历史学(师范类),跟一般历史学相比,我们多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语言等师范类课程,剩余课程与历史学并无异样,我们的主干课程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史学概论等,此外还包括中国文化史、中国历史文选、历史地理学社会学等数量众多以历史为主干向外发散的专业拓展课供我们选择与学习。

在历史学专业,我们通过平日系统的学习历史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历史核心素养(即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时政、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认识。在四年的学习沉淀之后成为一名掌握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并能进一步挖掘潜能,进一步发展为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走向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我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今年是我在历史系成长学习的第一年,根据第一年在旅管专业的经历,我谈及所学内容感悟的展开并不单一以历史学为起点,对于我来说,这一年半的经历,更多的是丰富我对历史的认识,即为什么要去学习历史?

学习历史的过程即是自我反思的过程,在我看来大多数人对历史的学习与喜爱是兴趣促使,它也许是藏在儿时的一本历史连环画、一部《三国演义》,亦或是初高中时历史老师风趣的一堂课,而我真正喜欢上历史,是在了解完中国近代史之后。

其实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对中国古代史的喜欢是要甚于对中国近代史的喜欢的。这个理由很简单也很直白:中国古代史强大且灿烂,近代史黯淡且屈辱。但恰恰是因为我在大学中接触了不少中国近代史的资料,发现在这个“三千年未遇大变局”的时代中,在那种极端屈辱、威胁乃至要亡国的大背景下,太多太多的人凸显出了他们性格中的挣扎和矛盾,太多太多的背后故事体现了时代的冲突和张力。

是处在人生转弯的严复,是末代狂儒辜鸿铭,是奇人杨度,亦或是袁世凯、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的名字被我们所熟知。于我看来,在我们站在另一视角的时候,他们的人生轨迹转而成为一行行冰冷的文字浮于纸上,一个个故事又恰似巧合离奇荒诞,但我们处于他们的所处环境之中,代入他们的心境之中,文字便有了温度,一行行字也在我们脑海之中变成了一幅幅画面,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历史也是如此。

当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相撞,个体命运的微不足道恰似灰尘,时代洪流恰似大山,灰尘仿佛要被大山吞噬,在大山阴影之下,一切努力看似徒劳,一切命运暗示注定,在很多你所不能控制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无力感。然而,即便是一座山压下来,对于怎样来面对这座山,我们并不是完全没有选择的:坚强、乐观、麻木、逃避、投降,都是选择。更何况,当每一粒灰的共同选择凝聚在一起,呈现到时代面前的时候,难道,不也是一座山吗?

学习历史,最大的意义在于知晓过去,过好当下,探索未来。有一句特别著名的话叫“历史给人的唯一教训,就是人们从未在历史中吸取过任何教训“。我不能否定这句主观推论,在我看来,学习历史学,在当下即是学习知晓过去,总结经验,运用经验来服务当下,更好地去防患于未然。但很可惜的一点是,运用本身就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如何把握这个运用是关键,任何经验都不能照搬,要联系实际,这也是中国历史研究为什么结合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原因,努力实现其中国化便是联合实际。

此外,总结经验也是困难重重,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去伪存真,就要有自我判断自我思考,总结出的经验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不一定就是真理,在这种思考之中去学习知识,先沉后淀,以此类推,就能实现历史学的宗旨与目标——服务社会、服务人类。

我喜欢历史带给我求知和探索的乐趣,喜欢历史兼具科学和人文的特质,喜欢那一个个事件人物背后的温度,喜欢与老师、同学、挚友探讨话题时的自由与愉悦和其中多元观点的碰撞与积累。我愿意在将来从事历史的相关研究,我相信兴趣的强大力量可以陪伴我走的更久更远。

历史学作为一门专业,既培养了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又为其他文科性专业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知识储备,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未来及无限的可能,很幸运我转到了历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