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的本科生活已经过了两年多了。我所在的专业是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和它有着别样的故事,下面且听我娓娓道来。
高三那一年,我经历了两个多月在家上网课的时光。我发现在疫情之下,老师依旧能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传授知识。于是,在家上网课的那段时间里,我心里萌生了在将来要当老师的念头。几个月后,我顺利参加了高考,七月底成绩公布,我取得了一个相对满意的成绩。到了填报志愿的环节,在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的情况下,我毅然决然选择了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作为填报济大的第一志愿。在九月份,我进入了数学科学学院,从此开启了我人生新的篇章,我与数学也因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的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是数学类与师范类交叉的学科,里面融合了数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其中数学类课程占据了本专业的半壁江山。大一刚来的时候,我们就要接触“老三基”——高等代数、数学分析、解析几何。而相较于大部分人所学的公共课高等数学与线性代数而言,这三门的难度简直是“降维打击”。尤其是高等代数,极其抽象,再加上老师上课的节奏偏快,我时常跟不上老师上课的思路。那时,我对于学习这门课的“自我效能感”非常低,自信心受挫,学习动机也不够强烈。渐渐地我上课经常走神,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课下也不去弄明白,作业也是随便写两下就糊弄过去了。反观数学分析和解析几何,我学的还不错,上课能跟上老师的节奏,于是我把大部分时间都分配给了这两门课。到了期末复习阶段,我“死亡冲刺”般地学习高等代数,妄想几天内学完整本书,奈何之前欠下的“债”实在太多了,最后结果不尽如人意,算上平时分综合下来只考了80分,严重影响了我在本专业的排名。
到了大一下学期,我总结了上学期的不足,换了个“打开方式”,立刻就取得了成效。我不再“执着于”坐最后一排,每天早上我都是早早来到教室“抢”第一排的座位,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不仅是高等代数,其他任何课程,如果我们想要取得一个好成绩,就必须抢在前面坐,认真听老师讲课,上课期间尽量不看手机。其次,我增进了与老师的交流,不懂的地方及时向老师提问,把问题弄清楚了以后再离开教室。我坚持参加每周安排的线下答疑,按时且独立地完成作业,课前提前预习课程,课下多找对应的练习去做。最后在期末考试中,我的高等代数得到了95分的成绩。同时,我也找到了学习大学数学课程正确的“打开方式”,从那以后一直到现在,我的所有数学类课程都没有下过90分。
接下来谈谈关于学科竞赛,首先是关于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竞赛涉及的内容都是关于大一所学的“老三基”。如果我们想要取得一个好的成绩,我们必须在大一的时候打好坚实的基础,在竞赛前多刷题,多钻研难题,必要的时候可以做一些考研数学的题目以锻炼我们的思维。我在大二上学期参加过这个比赛,最后获得了初赛省一等奖的成绩。其次是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这个比赛需要三个人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并以论文的形式提交作品,难度较大,时间较为漫长,从培训、模拟训练到最后的参赛,需要我们一直坚持,并且拥有能吃苦的科研精神。这对我们也是一个极大的锻炼,它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还能学到一些编程的技能,这对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项非常宝贵的技能,今年我所在的团队获得了省一等奖的好成绩。
最后说说关于本专业的师范类特色。本专业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课程与教学论以及教学实践等课程,我们需要经历大量的说课、讲课训练。原来的我不擅长讲课这方面的技能,现在的我俨然“蜕变”,不再怯场,在属于自己的三尺讲台上尽情地释放,展示自己的风采。
现在的我依旧还在学习数学类课程,我对于数学的热爱并不会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而有所衰减,学习数学带给我的自信心以及快乐使我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行,矢志不渝。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慢慢地进入到备战考研的节奏当中来,希望未来我能有幸加入到数学学科的研究领域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