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重要传统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但是在漫长的选择淘汰中,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最得人心。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三闾大夫,眼见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却无法挽救,他日夜忧愁,最终投汩罗江而亡。楚国民众知道后十分忧伤,驾船奋力营救,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把屈原的身体吃掉,他们就在江上划着龙舟、敲锣打鼓,希望能将鱼虾赶跑;还用粽叶包米饭作成粽子,投到江里喂给鱼虾吃,希望屈原的身体不要受到伤害。年年岁岁,这个习俗便流传下来,这就是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的由来。
“其志洁,其行廉”,从司马迁对屈原饱含深情的叙述开始,屈原忠贞爱国的形象在历代文人的描述中越发高大。
但也有更古老的说法:过端午节为了“除瘟去病”。端午节正值农历五月,天气渐热,各种蚊虫开始出没,容易引发疾病,所以五月又有“恶月”之称。古人在五月后安息静养为养生原则,有的地方还有“天中五瑞”即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和山丹五种植物来祛毒。因此,“除瘟去病”是中国普通百姓过端午的一大主题。
不管是“除瘟去病”还是纪念屈原,端午节都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等。端午节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肉、板栗等,品种增多。唐代,粽子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元、明时期,用芦苇叶包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清代出现了“火腿粽子”。一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我是典型的北方人,从小吃枣粽子长大。记得小时候每年天刚热就开始盼望吃粽子,跟我妈念叨:“啥时候才能吃粽子啊?”小时候的我认为端午就是粽子节。我们家三姨的手最巧,所以她包的粽子最好吃。我们两家住得并不近,但三姨每逢端午节就会专门到家里来给我们送粽子,这也是全年唯一吃上粽子的时候。最常吃的就是枣粽子,巧手三姨还发明了蜜枣粽子、八宝枣子,但我最爱的还是那最普通的小枣粽子。粘粘的糯米配上甜甜的枣子,香软美味,感觉这就是一年仅次于春节饺子的味道。端午前一天再去山坡上割几根艾草插在门上,就有了端午的味道,煮几个红皮鸡蛋。如果还能收个香荷包,把它放在枕头下,每天闻着艾草香味入睡,没有蚊虫骚扰,那真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
过了端午,家里的老人们还会把艾草卷成艾草绳晾干。当夏天到来的时候,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吃着西瓜,聊着天,旁边再点燃艾草绳闻见艾草的香味,夜晚的蚊子就会离得远远的,欢声笑语伴着艾草的轻烟飘荡在村庄的上空……
长大之后,远离家乡。每每看到超市的粽子才想起端午节要到了,超市的粽子各式各样,却再也没有了小时候的味道。又一年的端午到了,怀念端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