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浅时节 自我初生
世界的无限性和自我的有限性相冲突时,我们便会感到颓丧、不知所措、迷茫、无助、踟蹰。人生的意义和信仰究竟在哪里,我们是否能够认识自我坚持自我,是否能够在无限性中随遇而安,是否能够在黑暗深处追逐希望之光,是否能够看见心里的和外在的囚笼或蛛网的束缚,是否在明白生命的真相后能够有所反抗……
当笛卡尔说出“我思故我在”时候,他怀疑一切外在的世界都无法证明,只有自己在怀疑时是存在的;当尼采喊出“上帝死了”的时候,社会已经陷入虚无,价值、信仰、道德,如此种种皆处于混乱之中,祛魅的现代社会危机四伏;当萨特说出“存在先于本质”时,表达的是存在的真实性与自我意志的主动性,我们没有什么可以依傍,所以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是逃避;当叔本华感叹“人总是在痛苦和无聊中摇摆”时,他看到的是人追求欲望满足的过程没有尽头,欲望没有满足则会陷入痛苦,满足以后就会无聊以至于想要追求更大的欲望。
这些哲学家们如同闪耀的星辰为我们提供指引,他们用思想和方法论启示我们:最重要的是将自己融入生活,从物我合一达到自我的升华。所以,来一场自我剖析吧,我们的灵魂会在其中得到滋养。
春归如影 自由可寻
生活不是非黑即白的,捕手和猎物能够转化,黑夜翻越了银河就是白昼,这世上其实没有什么始终如一的判断标准。那些贤哲们始终探索的终极真理也并不存在,你眼里的珍宝在他人看来可能是尘埃一粒,我们兜兜转转不是为了迎合他人的判断,而只是为了让自己心安,所以清醒也好,知性也好,都是我们以自己个性的方式面对世界而绽放的绚丽。
好与不好,这是个价值判断还是事实判断已经不甚重要,至少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自己以自由的意志做出选择,无论我们选择什么,我们做出了选择,并且独立地展现出我们对于生活对于诸多人事物的理解和感知已然才是有意义的。
我们对一件事判断为好与不好,这并不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那是我们有自己的判断力,依据自己的观念和原则做出了自由的评价,个性在这时显现,自由之光自然会带领我们走向更深更远的地方。
所以,好与不好,都没错。存在主义启示我们,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存在更真实的东西。
春洗铅华 生活自在
生活的距离,是一场烟火浓淡相宜;处世的分寸,是一盏风月清浅入画。在生活中,把握距离的关键在于观察美、体悟美、创造美,用平和却不失激情之心看待事物,用感性滋养理性,用理性承载感性,如此方能在烟火的忽明忽暗之中,在距离的隐约朦胧之中找到生活的旨趣。
在人际交往中,把握分寸的关键在于认识自己以及理解社交这一行为的本质。认识自己意味着明白孤独是人生的常态这一真相,高质量的孤独远胜于粗糙的狂欢。
社交的本质是我们摆脱孤独的欲望与建立社交关系而生存的需要,对此我们可以借鉴阿德勒课题分离理论,来确定交往的界限。我们只是茫茫山海中飘泊的魂魄,是在城市亦或湖川四处流浪的种子,是随聚随散的风,是一叶无垠之河中没有依靠和绳索束缚的舟,我们借由一具躯壳而经历种种。
唯有在适宜的距离和分寸中,我们得以在现实的荒诞下品味一种简单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