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中有生活,情致在心。
我与书籍的相遇,是那茶月下的笔尖流连,是那霁风吹扬的忧绪轻曲,是那思辨讨论中的灵魂相和。与书籍相识,淌过温情,绵长缱绻,犹如南风一隅,也似故人归去。
在济大的图书馆里,看那烛火渔灯晚照,看那楼榭红妆水袖,看那历史瀚海苍山。迷醉聆听,温润丝语流动于远山,婉转轻音点染于青月。我在一页书墨中,踏遍世间的云天霁月与湖海茫茫。
书籍,承载了我的理想。我学习新闻,选择做一名传媒人,以镜头作光明,去发现社会百态和情乐冷暖;以笔为武器,来批判弊病和歌颂美好。这是我的情怀,也是我的责任、我的价值。
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虽前路不坦,虽命运多歧,虽湮于齑粉,然而我仍要着一袭白衣,长空为伴,越过温山几重,揽过沧海一阙;我仍要执一把长剑,濯风为友,渡于孤洪一绾,行于硝烟一煞。
在书中,生活有很多模样。可能是小心安命,埋头任事,找到自我,确定方向,然后奋力拼搏;可能是东篱浅雪,朝与同歌暮同酒,青春漫道;可能是江湖夜雨十年灯,坚持努力,有朝气、有棱角。
书籍中有历史,指引方向。
在图书馆,我尤其喜爱阅读人物传记。在书籍里,那些璞玉一般、风骨傲朗的人,正在向我招手。
梁启超先生在百年前写到“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信念,文人论政,通过办报著说救亡图存。在远处的青山外,还能听见他的日月星辰与穹天宇宙。
周恩来先生说出“浮舟沧海,立马昆仑”的豪言壮语,茕茕傲骨,燃烧自己的革命理想。在一天的忙碌事务里,还能看他脊背的弧度和一笔一划的文件。
瞿秋白先生创立新闻研究会,一身正气,立志做一个有温度和责任的记者,激励了一代代新闻人。在校园或是在媒体,还能听到他关于新闻责任与真实性的坚守与警醒。
史量才先生创办报业,抛身脑后,不畏反动派,深入黑暗揭露真相,最后英勇殉职。在被刺杀的那天,还能感受到他拳拳的赤心和无愧的呐喊。
袁隆平爷爷山高水长,那个“禾下乘凉梦”的追求,他一直坚守到耄耋之年。在山河翠微的今天,还能看见他在稻田里,蹲着走着停下弯腰的身影,秋风吹不散这浓浓的稻香。
书籍中有探索,发现自我。
我喜欢到图书馆,那里有冷静理性的氛围。
书籍是我生活中的一面镜子,通过众生世相,我可以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找到情感的共鸣,或者与自己形成对比,发现自己的不同,探寻和理解社会关系。
从书中,我知道了非黑即白之外还有亦正亦邪;我们知道了好坏分明之外还有一人千面;我们知道了象牙塔之外,“看似捕手的可能也是猎物,看似平常的可能正是宝藏。风马牛密切联络,肉眼所得,仅供参考”。
回望书中的人和故事,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生活明丽为我晕泽万分春露,人生悦安为我吻过千丝暖风。凡所有相,皆是那淡酒梅醉和果香。
我怎么看待自己呢?我是否有目标?是否有能力?是否坚持信心?是否积极活力?是否足以坦荡行至理想?正如余华写到:“活着是自己去感受活着的幸福和辛苦,无聊和平庸。”
书籍,是我真正认识自己的渠道。一直很喜欢曹文轩的书,写出了少年人面对宇宙之大,一步一步去发现自我,探索世界,逐渐成长的过程。这一路上走走停停,经历了笑和泪,悲和喜,苦和甜,最后释怀了所有。慢忆过往,既淡然洒脱,又依旧执着,内心丰盈,回归到最初爱的温暖。
在书籍中,我发现了自己,发现了我们,发现了人类。灵魂的共鸣,为我们彼此造就了满船笙歌与涟波。书籍中,有一束星河,初见眉眼灼灼;有一缕轻曲,流连心间脉脉;有一朵荼蘼,山海理想奕奕。

(文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