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也一样,某段时间里会颇感食之无味。不论饭菜来自校内还是校外,不论食材价格昂贵还是低廉,不论口味清甜还是辛辣,到了嘴中都像是一个味道,失去了魅力,无法激活味蕾。这个时候的舌头和胃变得格外难以伺候,每逢饭点,一想到“吃什么”这个问题,竟让你开始叹气发愁。这时不妨静下心来,先别去容易让人眼花的食堂转悠,也别去令人炫目的外卖软件溜达,细细感受你口中的味蕾到底想要什么,在只有你自己能听到的声音里,肯定蕴藏着你所熟悉的答案——故乡之味。
在外求学,想必故乡吃食也因为距离而遥远。这镌刻在成长中的味道也如在故乡的家人一样,一旦距离疏远,时间渐久,便也被想念之情勾了起来。我也对自己故乡的特色美食怀恋起来了,若你生长在北方地界又或对中国地方美食有探索,那定会知道它的名字:糁。它来自山东琅琊,又称临沂,那个传唱着“人人都说沂蒙好”的婉转小曲之地,也有着一片片气势不俗的连绵山区,而糁就是在这样的山水中被发明的特色美食。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它还代表临沂传统饮食文化的名小吃获得入选。
嘴馋之时不禁回想起糁汤的做法,一幕幕仿佛在眼前流淌且带着香气略过,这糁其实相貌并不诱人,初见之人只认为它是灰蒙蒙一碗稠汤,气味中还带着些唬人的辛辣。但若拿过瓷勺一捞又发现这碗“灰汤”内涵甚是丰富,一家地道的糁馆往往要凌晨起而准备“头锅糁”,取劲道牛肉切片,或将鸡肉作丝,与麦仁、葱姜末一起大火煮开,再转入文火慢炖上两三个小时,期间把握好时机,把市场特供的现磨黑胡椒冷水冲开芡汁加入锅内,待沸腾后关火,这唤醒人一天精气神的美味就完成了。第一口下去,酝酿了三个多小时的热气便跑遍了整个口腔,黑胡椒的辛味紧随其后,冲向你还在半梦半醒状态中的肺和胃,琅琊人身体的每个器官对这味道都不会有“起床气”,相反,这气味是开启他们一天生活的最好闹钟。外乡人如果第一次品尝,多半会不适应,会抗议这汤的热与辣,但这热辣过后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舌头变得不听指挥,又想再去回味那汤,不久便会发现,外乡人渐渐地入乡随俗了,也在早餐桌上熟练地点起了糁汤,轻声“呼噜噜”地喝下。
关于糁的故事版本众多,但流传最广的也最引人发笑。相传乾隆皇帝巡游时,想品品当地的名吃,当地的官员就把这种味道独特的早餐献了上来,乾隆皇帝一尝,怎么从来没喝过如此可口的东西,随口问了一句:“这是啥?”地方官员忙点头:“这是糁,这是糁。”因此,皇帝的随口一问就成了它如今的名字。也许是借着皇帝的名气,糁汤也获得了从琅琊走向全国的机会。但也奇怪,它仿佛也有思乡之情,离故乡越遥远,便越变了味。许是有人突发奇想在口感上做了创新,又许是有人喝不惯它本来的味道,再许是游子惦念的是老家而不单是味道,使得这糁汤终归还是得等到积攒了一胸乡愁和馋意才更能喝出香味。
回忆到这里,嘴里便渐渐有了味道,仿佛已经热乎乎地尝过一遍故乡之味,又有了精力去尝其他食物。还得抓起手机和母亲好好聊上一会,让这深情先替我存于家中的美味里,无声地传达我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