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双十一”与理性消费

作者: 来源:文学院 王璐   发表日期:2021-11-11    

2009年11月11日,淘宝商城第一次举行了大型网上促销活动,被认为是“双十一”活动的开端。在2021年双十一来临之际,我们也可以借机去思考,面对日益丰富的消费节日,如何成为一名理性的消费者。

消费者的不同选择

面对今年的双十一购物热潮,买不买、买什么,同学们也有不同的看法。

“购物车里的东西都是蓄谋已久的”,一位在双十一期间购买了一副高档蓝牙耳机的同学如此对笔者调侃道,提前将自己需要购置的物品在网上货比三家、调查清楚后等待双十一的降价;也有不少同学在双十一时低价囤购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如卫生纸,等以后慢慢用,也是合理划算的消费选择。这些同学算是“规划型”了,认为双十一活动中商品价格便宜,此时购买较为划算,就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好准备。

还有一些同学下单可能就属于跟风了,面对让人眼花缭乱的优惠活动、各类主播的吆喝带货、明星云集的节目宣传晚会、宿舍同学的热烈讨论,双十一活动气氛火热,自己的购物欲望也被激起,虽然没什么必须要买的东西,也会“你们购物清单里都有什么,给我抄抄”跟风下单,愉快过节。

不过笔者就没有参与这场购物狂欢,因为衣食住行方面的东西确实都不缺,而且现在的网购快递又很方便,只要想买每天都可以下单,何必都挤在这一天呢。

商家的千层套路

我们想要不断购物疯狂“剁手”的背后还有着商家们的“精心设计”。

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曾向我们揭露过一些商品生产者为了扩大销量、引导消费而作出的努力:“故意制成易耗品”“利用人们的恐惧”“转战儿童市场”。给智能手机配备不可拆卸更换的一次性电池,保健品广告降低患病标准扩大潜消费者,美妆产品夸大美丽的作用煽动焦虑情绪,制造热门电影动漫的周边产品。这些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都有着相应的道理。

而面对当下大火的各种消费节“双十一” “6.18”,不少店铺的活动也不见诚意甚至让人摸不着头脑:半夜十二点开抢,提前半个月付定金,第三件半价但是限购两件,先悄咪咪提高价格再降价,不提前了解清楚规则打起上数学课的精神算好优惠力度,一不小心就要被割了韭菜。

不同的消费观

访谈节目《和陌生人说话》中曾介绍过这样一个群体:“豆瓣扣组”。这些小组成员有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省钱方法:轻则“生活扣”多人合作组团购买化妆品,晒出自己的购物车“求骂醒”;重则“生存扣”回收抽油烟机里的油再利用,用0.5毫升洗洁精兑150毫升清水自制清洁剂用它洗手洗衣服。

而这期节目的主人公王神爱,每年用来购买衣物的钱不超过一百元,除去内衣其他衣服都是朋友们赠送的,工资储蓄率高达90%。而且靠着这种生活方式,她已经在南京购买了两套房产,王神爱表示,有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在城市里扎根才真正让自己感到踏实。花钱消费并不能够带给她快乐,而怀抱着沉甸甸的小猪存钱罐更舒心。

不过也有很多人并不认同这种生活方式,觉得这样做小气寒酸,也不够享受生活,甚至在节目弹幕里还出现了“当代葛朗台”等字眼。

记得高中课本上就有关于正确消费观的描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而作为收入能力较低的大学生,面对日益丰富的经济商品和商家的千层套路,我们更要去思考去践行,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