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安徽西南部的一座小城,不同于繁华大都市的行色匆匆,她有着小城旧巷的平实与浅淡。
当大别山的冬雪渐渐消融,融化的雪水从山顶缓缓流过,一路浸润着沿路的竹林,直到汇集在谷底,化作涓涓的溪水,蜿蜒匍匐,日夜不停地奔向远方,而那漫山遍野被冬雪浸润的植被,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山林又披上了绿色的新衣。
春茶
六安,是绿茶“六安瓜片”最大的原产地,对于家乡当地的老人们来说,饮茶已经成了他们生活中像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缺的事儿。“宁可食无肉,不可春无茶。”清明前后,六安当地的茶山上,一丛丛茶树展开了枝叶,朝气蓬勃地迎接着来采茶的人们。一只只灵巧的手在绿叶里上下翻飞,好似蝴蝶起舞,又像凤凰点头,等到手心里积攒了满满一把绿叶,然后手臂轻巧地向后一抛,一把还带着新鲜露水的茶叶便稳稳地躺在他们背后的茶篓里,绿叶飞扬间,扬起一抹绿色的风。阳光逐渐强烈,茶篓也变得充盈,一篓篓叶片被带到制作车间进行下一步加工,点燃的板栗木炭使炒茶车间不断升温,经验丰富的炒茶师傅们神情肃穆,手持姜黄色的茶帚不断翻动着铁锅中的茶叶,它们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卷曲,凋萎,直至完全脱水,叶片表面出现一层莹润的霜白。炒制的工序到此告一段落,这些半成品的茶叶还将经历四五道炭火的烘烤工序——这是决定瓜片质量优良与否的关键步骤。烘烤时间长了,茶叶会发黄并产生焦糊味,外观和口感都将大打折扣。烘烤的步骤往往都会由几位老师傅轮流看顾,直到这些茶叶在他们的手中,以最好的面貌面世。
春笋
大别山间,一夜春雨过后,鲜笋便破土冒出了新芽。竹笋一年四季都有,可唯独春天的笋味最佳,家乡有句流传已久的话“食过春笋,方知春味。”
大别山山脉里竹林茂密,盘综错杂的竹根在湿润的黄土下交错交织,偶尔有地下泉眼从地下探出头来,泉声叮咚,这是大别山当地人引以为豪的竹根水——剐水。
春笋们就在剐水的滋润和春雨的召唤下缓缓苏醒。三月伊始,山里的人们就结伴前往山中竹林,采摘春笋,“咔擦”一声掰断嫩绿的笋,一阵草木特有的清香扑鼻而来,这是山间春日里特有的食材。春笋的嫩头可用来炒食;中部可切成笋片,配上肉片和木耳,便成了一道清爽的山间小炒;竹笋根部质地较老,纤维质较丰富,可供煮煨与肉类一起烹汤。凉拌笋丝,清炒笋片,竹笋骨头汤……简单的食材在人们的手中迸发出无限可能。
蒿子粑粑
三月中旬,蒿子飘香。
蒿子这种有着特殊香味的草本植物,是六安人喜爱的传统美食——蒿子粑粑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原材料。现如今,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蒿子粑粑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每家每户蒿子粑粑的制作往往都是由家中经验最丰富的老人来主持,小辈们在长辈的指挥下采摘、切碎、舂汁、清洗、面、搓团、压扁上锅……翠绿的蒿叶在石制的容器里被舂出带着清香的墨绿汁液,倒入雪白的稻米粉里,呈现出一抹淡淡的水青色。
蒸汽弥漫,闻到了香气的孩子们早早地就守在了灶前,翘首以盼第一锅出炉的蒿子粑粑,炊烟袅袅,弥漫着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息。
故乡的春天,更是一种情愫,提醒着在外的游子们,无论何时,这里都为你敞开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