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中秋月满 人间此时

作者: 来源:文学院 翟凌宇   发表日期:2021-09-30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一转眼,这一年已经过半,又到中秋节了。

夜色已经深了,校园里灯光尽歇,月光透过窗帘,清泠泠地洒在床前,流淌在我的手臂上。我下床走到阳台上,一时间眼前恍如白昼。

这是我离开家乡的又一个中秋节,一转眼济南已经变成了第二故乡。

原本我对于放假和回家并不在意。一直以来中秋节对于我们,只不过是一个过惯了的传统佳节,无非是枯燥乏味的假期、甜腻的黑芝麻五仁月饼、还有家人相聚的一场晚餐,常常让人觉得平淡无奇。然而在大学里确确实实回不了家的我才发现,没有家人陪伴的中秋节,总隐约透着孤独的味道。

济南大学的青龙山分明与昨天一模一样,却总觉得失去了色彩,原来眼前山,并非故乡的山。

“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这是《梦梁录》里的话,自古以来每逢八月十五,故乡的人们无论贵贱都在欢度佳节。

乡村总是格外重视这些传统节日,也珍视它背后的情谊。农村的一切都适宜赏月,视野广阔,抬头望去从来不是城市里四四方方的天空。中秋夜晚天气渐渐转凉,伴随着虫鸣与蛙声,奶奶总会端来一锅热气腾腾玉米粥,玉米、花生、赤豆、糯米团团锦簇,颗粒饱满,它们全部来自自家的田野,色香味都不带半分造作——中秋节,恰逢收获的季节,它是一年收成的开场,裹挟着乡野间知足常乐又淡泊如水的情感,告诫人们:但惜今日,不问明朝。中秋盛宴泛着浓郁甜香的气息,似乎可以飘满半座山。

中秋节,月饼不会缺席,桌上除了菜蔬,广式苏式月饼种类齐全,周全了一家人的口味。小孩子贪心,包揽下各种口味却常常吃不完,母亲就善解人意地将几种月饼切做小块,拼起来就是一个独属于我的“什锦月饼”。现在长大了,再也不会为了几个月饼馅着急,但是却常常思念那个独特的月饼,就像是为了过节赶回老家过节的人们,最终团团圆圆地聚到一起,是多么美好的寓意。

头顶月亮是圆的,眼前月饼也是圆的,吃饭的餐桌必然也是圆的,似乎这一天辛劳存在的意义都是为了团团圆圆。一转眼,这都是去年的故事了。

我缓步下楼,走在路上,身边偶有同学们经过,或谈论着,或与家人打着电话,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月光之下,眼中的一草一木都失去了焦距,显出朦胧的美感,只有月色皎洁。手机叮咚一响,是父亲发来一张照片:一家人整整齐齐地朝镜头微笑,背景是满桌的饭菜。他还说,寄来的月饼已在路上,明天到了记得吃,今年的月饼,味道格外好。

我心里翻涌起一阵感动,仿佛那月饼的香味已经萦绕舌尖。古人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轮明月照千里,当异乡的人和家人同时抬头望月,也就无所谓家乡与异乡。人们眼里亮晶晶的,像是月色清辉,虽然身居两地,却能以月光遥寄心意,中秋节实现了另一个维度的团圆。

“你从故乡来,从此五湖四海,都是家。”这是宿舍一张海报上的话。细细想来,中秋是每年最后一次穿夏季短衣、是故乡山岭柿子成熟时挂上的霜、是木门前的歪脖子树的簌簌落叶。不同的人在中秋有着不一样的温暖:对于农人是秋日丰收的期许、对于父母是相聚团圆的时光、对于身处异乡的人是抚平愁肠的慰藉。

又一年群雁南去,我用一杯清茶敬月光、也敬故乡,中秋的滋味,深深浅浅,落在我眉间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