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又是一年中秋节,每到此日,灿烂霓虹、耀眼华灯都不及家中一盏灯、故乡房顶月。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思乡思亲之情。闲敲文字时看见窗外飞入闾巷的片片落花,引我想独自出去走走,外面的风声渐染秋的颜色。中秋的妙义岂止在于三天休假,其中祈盼请听我为你细细道来。
“三百茶团外,佳名饼肆添。时光逢月满,风味话秋甜。”中秋节俗称月饼节,清代诗人吴敦常还为月饼所赋诗一首。想起曾经作为孩童的我,第一重视的是和节日有关的美食。虽然现在我已长大,但看见兴奋地拉着母亲去买月饼的幼童,仍能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兴致。走上街区集市,月饼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一看到骄傲地立于诸多摊位中的“秋香”招牌便产生联想:千年前的才女秋香——林奴儿,在仰望明月时,是否会想到自己的同名品牌能像自己的琴声一样悠久流传。天上明月圆圆,人间月饼团团,中国人将情谊寄挂于身边物品的本领一直巧妙非常。
走过几个月饼铺子,让饼皮的香糯熏透衣裳,在嗅觉将要缴械之时,忽闻到一股异香。人间可制作出事物的非凡香气,大自然也可造就自己的清香。桂花,阴历八月开放繁盛,小小几粒,抱团成簇,便冲破饼食之气来到你的鼻旁。古人云:“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其中这桂花与酒便可成中秋的主角。老人家蹬着三轮车,载着几盆长势喜人的桂花叫卖。闲时口渴,便像另一处摊位买瓶桂花酿,好不快活。
捡几朵盆边的落花塞进口袋,秋意便能随我同游了。再向前走,你又可以看见中秋夜晚的主角了——花灯。它们盛装打扮,但也心怀紧张,逮着绢花就想往身上扎。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闲情试说时节事》中:“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理论而言,这些花灯生命短暂,节后便不再被人中意。但哪怕为中秋一夜,它们也愿大胆燃烧自己,与月色比个高下。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说完地上的,再来讲讲天边的。中秋节又名祭月节,它是中华敬月习俗的遗痕。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延续悠久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遥远的古代,人类的力量还极度弱小时,日月山河是节日祭祀的重要对象,这些我们难以比肩的自然物象,总是被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外衣。我们真诚的对它们倾诉自己的愿望,这个传统流传至今。如今每至中秋,人们都会在夜晚抬头寻找那一片白玉盘,相信着那里会有一座广寒宫,收纳人们的相思意。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如今人们对月的情感已由崇拜转化为寄托。中秋节最让人深刻的别称正是团圆节啊。走出人群集市,晚霞也要退去。抬首望,月影已现身于天际。以往久留街边的小贩也早早动身归家。但我知道,秋风没有和家人团圆,也有人和我一样没有回到家乡。那片朦胧的月光背后,定然刻着故乡的殷殷期盼。盼星星,盼月亮,盼不到金秋的月宫婵娟。千里之外是否也有一轮明月?在酒览月华微醉后,画一个月饼,映入眼帘的是一些美好的回忆,和一整个故乡。
我走回校园,将衣兜那一把桂花放于亭中石桌,希望来往闻见之人能更珍惜团圆时刻。看月下万家灯火,与头顶满月相应。国泰民安,就是今夜最大的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