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是一名粮食工作者,每日奔波劳碌。他坚毅正直、拼搏创新,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名中专生成为现在的研究生,他领导做出的团队作品还代表全国粮食行业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型成就展上接受了党中央和人民的检阅。他的言传身教是我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标杆。父亲的教导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我思来想去,我的家风家教更多地包含在父亲给我的一封封家书中。现将其中的一封家书分享给大家。
慧迪:
时间似箭,日月如梭。爸爸妈妈把你从婴儿养育到17岁,其中的艰辛和喜悦,现在就不多说了。一转眼高二即将结束,马上步入高三更紧张的学习生活。在这决定人生前途和命运的紧要关头,爸爸妈妈向你提几点要求与希望。
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短期的目标就是在下几次的考试中达到你所期望的成绩。长期的目标就是你理想的大学、你未来理想的职业。人生的青春总是美丽的,而青春总是与梦想相随的。人没有理想、没有奋斗目标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就好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想飞也飞不高。目标要制定得切合实际,不要好高骛远。一旦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就要为之而努力奋斗。最后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我认为即使失败,只要努力了,你也可以无限接近顶点的光辉。
二是要勤奋。勤能补拙是千年古训。要相信,耕耘定会换来收获的。勤奋学习的孩子,老师喜欢,家长喜欢。勤奋工作的人,领导喜欢,同事喜欢。你的爷爷六十多岁了,每天仍然还下地干活,可谓勤奋。孩子,你爷爷的言传身教永远激励着我勤奋工作、不断进取;我想,对你而言,也应该是一样的。
三是要刻苦。可以说,追求是苦的,学习的过程也是苦的,只有最后的成功才是甜的。只有今天你吃得了别人吃不了的苦,将来你才会尝到别人尝不到的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想啊:十年寒窗苦不苦?卧薪尝胆苦不苦?越王勾践最后东山再起,反败为胜甜不甜?金榜题名甜不甜?
四是要务实,要循序渐进。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要讲究方法和效率。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现在离高考还有三百多天,积累的三百多个一点点就是一个大进步。学习只能循序渐进,厚积薄发,不可能一步登天。
五是要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是人生经历中的宝贵财富。每经历一次重大事情之后一定要认真反思和总结。成功了,要总结经验。失败了,要汲取教训。任何事情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例如,你在每一次考试之后,一定要对考题总结分析,特别是要对错题分析、弄懂,力争下次考试不会再错。这样就会进步,成绩就会提升。万一哪次考砸,要分析一下,考前一段时间,你是否足够勤奋?是否学习方法得当?效率不高,是否上课不够专心?找到原因,迅速改进,争取下次考好。这个世界永远没有稳定的环境,只有稳定的能力。你要是足够“牛”,在哪都稳定。你要是没能耐,在哪都是“高危”的。你长到这么大,我说过那么多废话,其实归根到底,就是盼你这一生,少些艰辛,多点幸福。
孩子,你既然选择了远方,便要只顾风雨兼程。慧迪,高中学习生涯只剩下最后一年了。此时不搏还待何时搏?人生没有回程票,只有勇往直前的单程票。孩子,有一种记忆叫感动,有一种付出叫成功,有一种辉煌叫震撼。希望你用成功和辉煌感动所有关爱你的人!孩子,高考的号角已经吹响,高二的莘莘学子利剑已经出鞘、剑在弦上。
努力吧!慧迪,向心中的目标冲刺,为自己喝彩!
父亲
2019年6月10日
这是我即将读高三时,父亲写给我的。每次读来,我都感到信心满满。其实,我珍藏的每一封信中,都包含着浓浓的父爱,还有我家良好的家风家教的传承。(文旅2005班 刘慧迪)
孝悌友善,四季平安。
何为家风家训?新闻联播中有言:“家风、家训、家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深深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家风家训是每个家庭凝聚在一起的重要纽带,也是一个家庭的重要依托。
家风家训到底是什么呢?是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淡然而又明哲的生活态度;是朱柏庐《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戒骄戒奢而又勤勉的生活作风;是唐太宗李世民《戒皇属》中“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的明己过改之,不明己过听之的律己态度;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勤学而好思的博学态度;也是像曾国藩在家书中“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的对于子孙美好而又宏大的祈愿。家风家训可以是一句父母循循善诱的话语,可以是一项家人亘古不变秉持的原则,也可以是一封字迹模糊,纸张泛黄的家书。它不仅规范着家人的生活习惯,也是衡量家人思想道德的标准。
陪伴着我的祖辈、父辈一直到我的家风家训是什么呢?想了又想,凝结为这八个字最为合适了,即:“孝悌友善,四季平安”。
孝悌是联系亲人纤细却坚韧的纽带。在我的家庭中,吃饭按照长幼顺序入座,长辈没有动筷,小辈是断然不能动筷的。当不能动筷的小辈们眼巴巴地盯着自己心仪的食物时,先动筷的长辈早已将其摆在小辈们的碗中。吃饭时谈论轻松而又愉悦的话题;偶尔哪个饭菜做得不如人意,稍稍调侃一番,众人纷纷动筷将其吃完,往往留到最后的是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友善是睦邻和谐的美好生活的增色剂。俗语说:“远亲不如近邻。”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化社会,这句话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楼上的邻居做了美味的饼干会带到楼下来给大家分一分;明天楼下的邻居加班没法接孩子,就有左邻左舍的人顺路捎一捎。楼下零售店的店长会记得我爱吃猫耳朵。我一进店里,店长便出来招呼:“放假了啊,今天要几包猫耳朵?”久而久之,老一辈的人看到同楼的我,就像自家孙儿:“头发又长了啊”“最近瘦了”“降温了,多穿点”……温暖而又絮絮的关怀让我不禁莞尔,扬声答道:“知道啦,您也注意身体啊。”
相比“孝悌友善”四字的与人相处之道,“四季平安”这几个字更像是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希望与祝愿。四季平安,万事顺遂。每年春节贴春联时,在大门上贴福字时,将寓意着财源滚滚、吉祥如意的“钱饺”下锅时,家人总会絮絮叨叨念着“四季平安”,将一年的美好祝愿融于这四个字中。但客观地说,事事顺利、一生顺遂,仅仅是一种愿望而已。在未来的岁月里,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还是要乐观勇敢地去面对。
家风是什么?“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是给家人树立的道德准则。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对家族的传承、民族的发展都起到重要影响。家训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家训或单独刊印,或附于宗谱。家训之外,其他名称还有:家诫、家诲、家约、遗命、家规、家教。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有良好的作用。其实,我认为家风家训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赓续不变的中国文化精神中的掠影。它既可以拥有被各个家庭用来作指导的共性,又可以拥有每家每户不同的特色。可能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浩瀚文化的美丽,大格局是相似的,但内在却又蕴含着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
维护好一个家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每个家庭成员用心经营,才能让家庭生活充满烟火气息。我想,好的家风可以养成好的性格、品性与脾气,会让人变得更加优秀与完美,周围的人都愿意与之交朋友。家风并不仅是一种家族风尚,也是社会中的一种正能量,体现出社会的功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好的家风家训并不需要刻意地张扬,也不需要刻意地寻求圣者之道,而是一种潜移默化于灵魂的东西,体现于日常生活之中。
所以,我们要相信“孝悌友善,四季平安”。这样,每一天都是美好而又灿烂的!(历史2001班 张璇)
(来源:学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