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快看!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记济南大学绿色化学制造与精准检测教师团队

作者: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 教师发展中心 郭桂芬;化学化工学院 王佳霖   发表日期:2021-09-09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印发通知,公布了第二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我校化学化工学院郑庚修教授负责的“绿色化学制造与精准检测教师团队”荣获第二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并被山东省推荐参评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济南大学绿色化学制造与精准检测团队由39名教师组成,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中共党员33名,教授20人,副教授11人,国家教学名师、国家优青等5人,泰山学者等省级人才12人。团队负责人郑庚修教授致力于医药化工绿色化学制造与精准检测的创新研究,引领头孢类医药中间体制造技术进步,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山东省勇于创新奖,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贴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培养了长江学者、行业领军、企业骨干等200余名人才。

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团队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绩。

在师德师风方面,团队援建江山希望小学,资助5位困难学生完成本科到研究生的学业并推荐工作,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山东省三八红旗集体”,团队成员获“山东省十大师德标兵”“山东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比例达87.2%。

在教育教学方面,团队深入挖掘课程教学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培育省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4项。团队打造了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个、国家工程教育认证通过专业2个,国家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一流本科课程各4门;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平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1人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先进个人;涌现出国家教学名师和省级教学名师4名,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3名。团队成员授课学生参与创新创业80%以上,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团中央“小平科技创新团队”3项,“互联网+”等国家级奖励16项,省级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实践成果奖12项。

在科研创新方面,团队实现技术持续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支撑我国在头孢原料药领域跃居世界领先地位,突破坎地沙坦酯安全、绿色产业化技术瓶颈,生产制剂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53项,省部级项目63项,发表三类高质量论文5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00余件,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各2项,多项核心技术转化到齐鲁制药等企业。近年来培养博士后16人,获中国博士后项目资助18项;3名学者成为高被引学者。

在社会服务方面,团队构建了国际领先的头孢、沙坦、培南等药物及中间体绿色制造技术体系,引领产业升级,全球市场占有率60%以上,孵化高新技术企业8家,支撑金城医药上市,新增就业岗位5000余个。团队坚持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4个和省级技术研发平台3个,成员“一人双岗”,全部进驻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通过产教融合开发的技术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为企业提供了创新支持,与企业形成“人才引育+研发创新+成果转化”新型产教融合机制。

在团队建设方面,团队成员平均年龄43.5岁,青年学术骨干达74.3%,学科搭配互补性强。郑庚修教授和他的团队发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精神,凝聚形成了老中青传帮带、“产教-科教”双融合机制。团队紧密结合绿色化学制造与精准检测,全面推动医药化工领域研究创新,在新药研发成果培育等方面为行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团队形成了校企融合、平台共建、人才共享的建设机制,打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方位教师培育通道,依托省优势特色学科实施“课题引导+目标清单”滚动式培育,保障团队创新能力提升,打造了一支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各种工作千头万绪,郑庚修教授在百忙中还是很乐意谈谈他的“黄大年式”的团队。爱国卫岗,舍己为民。在提到“黄大年精神”时,郑教授的言谈举止中满是敬佩之情。黄大年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特聘教授,负责协调和组织管理中国跨部门和跨学科优势技术资源和团队,首次推动了中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的研发,攻关技术瓶颈,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黄大年是祖国的栋梁,他争分夺秒,即使透支自己,也要让人生发光。

郑庚修教授将“黄大年精神”诠释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以及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三个方面。爱国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责任,郑庚修教授和他的团队要把爱国、报国化为奋进的动力源泉;教书育人、敢为人先,就是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学生着想,为家长着想,这就是做一个老师应该做的事;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就是要为国家着想,为人民着想,不计较自己的个人得失,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动力,在平凡的岗位上自觉行动。“黄大年精神”将一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品质充分体现出来。团队之中,尤其在科研团队之中,更加需要这份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的思想精髓。郑庚修教授和他的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坚守着这份初心,也正是这份初心和使命担当把团队成员紧紧团结在一起,奋战在一起。

绿色化学制造与精准检测教师团队精神的精髓中包含爱国、敬业、尚德三个方面,这是与“黄大年精神”相一致的。“在爱国报国、教书育人、甘于奉献三个方面,我们团队的每个成员都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主动地向黄大年教授学习他的至诚报国、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郑教授相信他的团队会继续传承爱岗敬业精神,甘于奉献,在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方面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在自己的岗位上再创佳绩,让“黄大年精神”在团队合作的实践行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夯实与发展。

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团队最重要的便是成员的凝聚力,而凝聚团队力量的源泉正是团队精神。郑庚修教授和他的团队成员都胸怀至诚的报国远大志向,矢志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以德立身、立学、立教。团队之中,充分融入爱国情怀,明确以育人为己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何愁不能立德树人、为学校争光呢?

谈及绿色化学制造与精准检测教师团队这些年来取得的科研成就,郑教授很是自豪。“我们团队付出的努力获得的最大成果,就是我们团队在2011年完成的第三代头孢抗菌素中间体活性酯关键技术并在我们的合作企业实现了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国际上首次以亚磷酸三乙酯替代三苯基膦工艺实现工业化生产,大幅度降低头孢的生产成本,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提供了保障。这是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努力拼搏的结果。”

肩负大任而心怀天下,筑梦20余年为生民谋福。或许我们都默默享受着科研成果带来的便利,可谁曾想到这背后蕴含了多少人、多少时光的奋斗呢?

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是他们制胜的关键。“总体来说,团队成功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我们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二是我们的队伍的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地发力。正因有了这两点,我们团队才取得了如今的成果。”然而,科研的道路从来都不会是平坦大道,郑教授也表示团队的探索之路充满了崎岖险阻。但郑教授很坚定地说:“做科研一定会遇见困难,一帆风顺的科研是不正常的。科研就要经得起寂寞与坚持,坚定的科研态度是科研的关键,不懈的努力才会有结果。这也是我们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坚守的信念。”

科技转化才能更好地推动产业的发展,反过来讲,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助力技术的进步。在团队成员心中,“学术服务于社会,而社会助力学术的提升,只有服务社会,才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不断提高。”郑教授说:“我们团队在坚持围绕企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开展研究和开发工作,企业技术发展了就能带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也为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作出了贡献。”科研技术来源于生活所需,也将会服务于社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不仅推动了企业的发展,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绿色化学制造与精准检测教师团队开展的校企合作,不仅产生了丰硕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双方取得了互利共赢。同时,团队利用公司合作研发课题、给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机会,与齐鲁制药、罗欣制药、鲁南制药、新发制药等很多化工制药行业里的知名公司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积极向合作单位推荐本科和研究生就业,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中发挥了很好优势。

作为一个教育者,黄大年教授的育人方式也值得每位教师学习。黄大年教授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一对一、点对点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学生喜欢什么,他就努力传授什么;学生哪方面有潜力,他就着重去挖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走上适合自己的研究道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郑教授和他的团队言传身教,用自己对科研的热爱感染周围的学生,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们。同时,团队成员的老师们与学生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是学生的好老师、好榜样,更是学生的好朋友,能够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予他们帮助,为他们指点迷津。

通往成功的道路往往由责任、追求和汗水砌成。郑庚修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一路走来的科研历程便是最好的诠释。郑教授强调,黄大年教授的“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是他们绿色化学制造与精准检测教师团队秉承的信念。责任担当、目标梦想、淡泊名利、努力坚持等也深深刻入了这支科研团队的骨子里。不忘初心,携手奋进,互相支持,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就是他们,一支肩负使命、迎难而上的筑梦之队。

(撰稿:党委教师工作部 教师发展中心 郭桂芬;化学化工学院 王佳霖 周雯雯 耿逸鹏 董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