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故乡长在岁月中

作者: 来源:化学化工学院 石晓琪   发表日期:2021-07-01    

夜卧不能眠,忽忆家乡。想念“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寂静,就是“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卢,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也别有一番风味。

记忆中的故乡,那是一个小村庄,青砖黛瓦小平房,三三两两坐落在一起,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将它们连接在一起。

打从我记事起,门前便有一棵高大的榆树,枝繁叶茂。每年三月,那棵榆树便从“冬眠”中醒来,打个哈欠,摇身一晃便身披“绿钱”袍——妈妈告诉我那是“榆钱”,因形似古铜钱才得以此名。

“榆钱”是可以吃的。

小时候总会吵着大人帮着折几枝“榆钱”,然后坐在家门口美美地品尝,好似那是“珍馐”。长大后便没再这样做了。

还记得大门朝南,偏东是那颗榆树,偏西便是一条路,沿着路大概五分钟的路程,就来到了小河边。这是童年里为数不多的一处“景点”。河水不深,在那时大概也只到我大腿而已。每当放假,招手两三个伙伴,在仲夏于河水中嬉闹,渴望着河里有鱼,能捉来当我们“扮演游戏”的午餐,但最终被蝌蚪吸引,捉到一瓶瓶蝌蚪带走又放生。

儿时的六月,是在金黄的麦浪中度过的。风一吹,那麦穗儿便随风摆动,一棵挨着一棵,连成一幅会动的图画——风的颜色是金色的。轰隆隆的割麦机在我儿时的六月跑了个遍。

难以忘怀的还有那桂花。九月份,屋后那棵桂树便按耐不住要展现自己“舞姿”的心,桂花香飘十里,沁人心脾。这时期,奶奶总会让我跟弟弟去帮她摘桂花,给我们包“桂花饺子”。回想起来,桂花饺子的味道早已忘记,能想起的也只有一个个用时间的碎片凑出的氛围的画面。

“哎,李嫂,你家西瓜熟了啊,我去给你家搭把手。”“张爷,我去帮你剥玉米,今年收成真是好啊,哈哈哈哈”……乡人们憨厚的声音是长在我心里的。

农民无别事,一年到头也只顾种庄稼,自个儿家种完了,就去帮别家种。小村庄人不多,但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李家包了饺子就送给刘家的邻居,张家出了事情,邻居都纷纷去帮忙——这是孩童记忆力的社会光景。

夏初的小麦,春秋的玉米,秋天的花生,每当收获之际,晒粮的庄稼给村庄穿上金色的外衣,好像在宣告着一年的丰收。每当晾晒花生时,总会去踩花生皮,当听到它解放似的“咔吧”一声,我内心充满愉悦,但结局往往是被父亲呵斥不准再踩花生。大人不懂孩童的内心。

思绪一恍,却发现泪早已打湿了枕巾,我忙闭上双眼,渴望一个带我回到故乡的梦境。

冬来暑往,时光匆匆,故乡镀上了时光的滤镜,故土的点点滴滴蒙上了记忆的画布,嘹亮的喉嗓,风吹稻花香,已潜入我的脑海,存于我的心间。

“杏花雨落,青石玉台”,故乡仍在岁月里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