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巍老师是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为自然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姜巍老师已经有了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她承担了多门本科专业课及新生研讨课、校内通选课的教学工作。姜巍老师获得本科贡献奖2次,主持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参加教学科研项目4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4篇,《世界地理》精品课程通过验收。姜老师指导学生SRT项目3项,参加了地理科学与规划系历年的毕业论文指导、人文地理实习、自然地理综合实习等工作。
姜老师悉心教学的同时也静心专注于科研,已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姜老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除此之外还承担了多个省级项目;姜老师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无论是在教学领域还是科研领域都荣获诸多奖项。
脚踏实地 厚积薄发
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有一言:“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的确,云端的舞蹈固然美丽,但终归华而不实。唯有贴着地面、脚踏实地,方为明智的处世之道。为人如此,科研更是如此。
姜老师的研究课题《人口密集区能源消费及其综合效应分析》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谈及这个项目,姜老师认真地说:“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有关能源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比较严重。如何既能保障能源的有效供给,又能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对能源的使用强度降到最低,减少能源从开采加工到进入人类社会这整个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课题使用了多元回归模型和通径分析法确定了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和作用机理,从能源安全和工业生态学角度分析探讨了中国能源输送网络的结构和环境效应。同时,这个课题的研究结果对我国能源网络建设提出了解决对策,对提高能源生产力和利用效率起到了推动作用,能更好地平衡能源利用、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这三者的关系。
谈起这段研究经历,姜老师十分感慨。在收集数据阶段,姜巍老师利用网络,对各监测机构的数据进行整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数据进行筛选。”姜巍老师介绍说,“如果有明显不符合实际的数据,就要将其去除。此外,如果各机构的数据出现差异,就要寻找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环境能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依然存在。而绝大多数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是密切相关的,姜老师研究的方向也正好对应了这一现实问题。课题不仅涉及到人文社科的知识范畴,还涉及到了地域地理和环境保护的领域,也正因项目所涵盖范围甚广,在搜集资料时姜老师经历了一道又一道繁琐的过程,寻找和筛查庞大的数据。
“这个过程是复杂又乏味的。”老师直言,“从各处搜集起来的图表并非都能直接引用,因为其他检测机构和当地政府发布出来的东西可能不一样,我们得去求证,用更多的、更权威的报告进行比对。” 隔了一会儿,老师又笑着说:“有时候真的会头晕眼花,好久都缓不过劲儿来,面对着各式各样的图表,定期汇总分析,经常性地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天。”笔者了解,申请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并不容易,可以说是十分困难的,科研成果的背后,姜巍老师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是难以想象的。
姜巍老师作为人文地理学方面的学者,在自然资源开发、区域发展等诸多领域都涉猎颇深。近年来,姜巍老师关注到青岛的迅速发展,在中国自然科学重点核心期刊《中国环境科学》上发表了论文《青岛市机动车排放清单与空间分布特征》。论文紧扣社会环境的热点问题,因此备受关注。姜老师介绍说:“青岛是山东省内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选择青岛作为观测城市,对整个山东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论文中,详细地罗列了青岛市机动车保有量、各类机动车的年均行驶里程、不同道路类型比例等各种数据,并配有详实直观的图表,让人一目了然。
“科研就是要精益求精,马虎不得。”对于科研的认知,姜巍老师说,做科研就要注重养成一些相应的品质和相应的心态。“搞科研就要坐得住,下恒心,心无旁骛。因此,自制力是进行科研工作必要的品质。此外,科研工作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老师在教课之余,就将时间投入到自己的科研项目里。
长路漫漫 上下求索
姜巍老师说,她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在科研方面得到启发和突破。因此,要经常阅读所在研究领域发表的相关文献。姜巍老师时常坐在办公室里阅读文献,一读就是一个下午。她说,阅读文献不仅是浏览内容,更重要的是有所体会。不能只是看进去,却没有自己的理解。科研并非是凭空创造,知识的积累是展开科研工作的前提。所以这种沉下心来学习的心态,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而言,都是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
现在,大学生对于科研工作都有很大的热情,姜巍老师说这对于学生和老师而言,都是一个挑战。姜巍老师表示,“科研是要沉下心去做的,急功近利的心态不要有”。谈及大学生们的科研情况,姜巍老师说,首先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再阅读大量的文献。同时,对于知识的学习不应该是走马观花,而应该要扎扎实实地学明白、学清楚。
只有把知识学明白,才能扎实地拿来用。有一些知识,哪怕你当时学得很清楚,但过一段时间,可能记忆又变得模糊了。把一个东西学得真正清楚、明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自己独立思考,将所有的问题搞明白,才能学以致用。如果无法管住自己,在科研道路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经不住诱惑而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那么科研工作几乎是不可能有什么成果的。
姜巍老师曾在中科院深造,谈起这段求学历程,她毫不吝啬地给笔者分享了她的学习生活。“我也是从学生成长到老师的!”姜巍老师说道,“学习是大学的必需品,也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那时候一个大学里人不多,不同院系的学生住得也近,所以会看看其他专业的书,这也算是一种学科交叉的学习。大学里的学习就像是捡珠子的过程,到时候串起来就成了项链。”
在多年的学术工作中,姜巍老师始终贯彻这股“上下求索”的精神,认真严谨地对待科研,年复一年在科学的漫漫长路上探寻真知。
因材施教 尊重差异
《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姜巍老师提到这句话时作了些补充:“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一名老师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们找准方向。在这个阶段,同学们感到迷茫是很正常的,在这个特殊的成长时期,需要格外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谈起教学工作时,姜老师非常谦虚地说:“虽说已经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了这么多年,但是并非就能说是最熟悉课堂和同学们的。我会尽全力上好所负责的课程并积极和学生交流。因为还有年龄的代沟,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得用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去倾听学生的声音。”同时,笔者还了解到,姜巍老师每一堂课都会提前10分钟到教室,如果学生有问题,不论是课业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她都会一一解答。
在现在的社会形势下,面对就业或是深造这个问题,姜老师认为,应当贯彻因材施教的策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姜巍老师说:“有的人适合职场有的人适合科研,兴趣点不一样而已。不论做何种选择,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沉得住气不能半途而废。”姜老师还给我们讲述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再从研究生到博士生的学习经历,她十分感慨:“若不是我的老师一直鼓励我往更高的方向攀登,我可能也不会有资格成为你们的老师了。”
姜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向笔者展示了科研的另一面,可能是枯燥的或者是不容易的,但坚持下去会是激动的、骄傲的,终有所得。在此次采访中,笔者想到了“亦师亦友”这个词,我们真的就像与一位值得信任的朋友在一起聊天,听她与我们分享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种心灵上的收获与成长并非寥寥几笔文字能表达的。最后,笔者也衷心祝愿姜巍老师桃李满天下、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