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家教好故事——水利与环境学院

作者: 来源:学工新媒体中心   发表日期:2021-06-03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法是立国之本,让社会变得和谐安定,而家规会让我们的家庭变得幸福美满。教育孩子是家长一生的课题,下面我简单地谈谈我们家的家教。

我们家最注重的就是孝顺。“百善孝为先”,孝顺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什么比言传身教更有影响力,尊敬长辈,不要跟长辈顶嘴,这是我们一直教导给孩子的。家中老人生病时,我们每天都是尽心尽力地照顾着,从来没有喊过一句累,我相信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们一直尊敬孝顺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孩子小时候,几乎每个周末我们都会带着孩子去探望老人,一大家子人和和气气坐在一起聊聊天、吃吃饭、帮老人干家务。我相信只有大家庭和谐了,自己的小家才会更加美好。

孩子现在已经渐渐长大,过几年就要踏入社会,秉持勤恳踏实的工作态度也是我们一直教导孩子的,在职场中,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是最简单却也是最重要的。我们从来不把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带回家影响孩子,因为负面情绪很容易让家庭处于一种低气压、负能量的状态。记得有一年冬天,江苏省遇到了十分罕见的冰冻天气,很多人家的水管都冻裂了。孩子的爸爸每天都要加班,组织安排各部门人员去抢修,直到晚上十点多才回来,周末也没有休息时间。但是孩子的爸爸从没有喊过累,一直跟孩子说这是他应该做的。无形中给孩子树起了一个好榜样,我相信孩子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遇到难题时,也会认真踏实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是一味地去抱怨。

“孝顺长辈,踏实工作”,我们家的家风虽然朴实却意蕴深厚。家长是需要跟着孩子一起成长的。家风就是成长路上的指引牌。这是生命以外,我们送给孩子的宝贵的人生礼物。(水利硕2001班 顾佳韬家长)

有一个广告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平凡的靠卖菠萝为生计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女儿对其他小朋友吃雪糕时流露出渴望的眼神,亲手做了菠萝冰糕给她,并在小女孩提出要卖冰糕时,鼓励她自己去菜市场观察和学习别人是如何出售商品的。影片最后,母亲的那一段独白,一直存留在我的脑海中:“看到她从实践中学习,我很开心。自己试着解决问题,有一天我不在她身边了,我也相信她能过得很好。”可能是因为影片中这位母亲的教育和我的父母很相似,所以对我有很大的触动。

正好借这次“我的家教好故事”,我与大家分享一下有关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和关爱。

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可以看作这样一种模式:关爱+自由+鼓励+期待。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三观和素质形成的基础。你对待他人的态度、为人处世的方式,都和这个有关。成绩只是阶段性成果之一,之后的个人成就和发展、个人的幸福感等等最终都与正确和良好的家庭教育与环境密不可分。

我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农村家庭,不是很富裕,父母也没有念过多少书。小时候我都要跟邻村的小伙伴一起走很远的路到那里唯一的一个大院子里去上学。如果按照那个时候大多数农村人的思想,我的人生可能已经可以看到结局了。但是我的父母是很开明也很通透的人,虽然没有多高的文化,但是在我看来,他们的思想超越了很多人。现在我顺利地考上了大学,有了一定的能力和知识并为自己制定的目标奋斗着,这一切都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让我成为一棵在爱中成长的树苗。

善良、孝顺、正确的三观是父母对我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家的家训。父母告诉我,一个人无论成功与否,学会做人是最基本的品行。我现在抛开平时的聊天软件每个周都会给家里打一次电话。尤其是问候奶奶,因为她年纪大了,不会用电子产品,只会接听电话。遇到天冷,不等父母嘱咐我添衣保暖,我都提前叮嘱他们别冻着,注意身体。因为我始终相信,家庭幸福、亲人安康才是最令人心安和向往的人生,也是我们在外学习、打拼、战斗的支撑和底气。

谈到家教,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的素质的体现,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自身品质,都反映了一个家庭的教育。尽管我身上有很多缺点,但是在独立做选择、勇于承担责任、懂得将心比心等方面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的父母给了我非常好的教育,比如文理科选专业、高考填志愿、毕业后选择考研还是工作……这些选择都是我自己决定的。父母说过,他们可以提出参考建议,也可以帮我寻找其他专业人士的经验,但是最终的决定还是要我自己来做,因为这样可以培养我的责任感,让我自己来决定自己的人生,不至于将来离开父母之后,无法适应社会、无法生活甚至生存。

自由——个人发展的多样化。自由和鼓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尊重。我的父母在这一方面做得相当好。他们很多时候不把我当孩子来看,也不认为他们是家长,我们是以朋友的身份和关系进行交流的。就像《傅雷家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他们跟孩子谈爱好、梦想、娱乐、琐事……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我的父母从来没有对我的学习提过硬性要求,没有限制我的选择自由,没有干涉我的人际交往和阅读。老爸曾跟我说:“闺女,人生而平等,你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我们不会因为自己是父母就决定你的将来。只要你不做违背原则、违法犯罪、伤害别人和自己的事情,我和你妈妈希望你能开心健康地生活就可以啦。”

父母这样教育的结果就是我很小的时候就能管理自己了。例如,我很早就读过各类书籍,精神生活比较丰富,能够接受多元观念;拥有自己的理财观念,可以控制自己的购买欲;能够自己作决定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试想,如果每个孩子都完全按照自己父母的期待长大,而父母的期待本身是有时代和个体的局限的,那这个社会是不会发展的。教育不是对过去的重复,而是带来新的可能性。俗话说:智慧的父母用望远镜看孩子的成长,不智慧的父母用放大镜看孩子的现在。所以为了孩子今后发展的可能性和多样化,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是必要的。

鼓励——个人创造性和积极性的推动。我的父母经常夸赞我、鼓励我,这可能与我的性格有关,我略有一些自卑感,所以鼓励对我来说是一个向前奋斗的推动力。我的父母不是纯粹的物质上的奖励,而是通过言语或者事情主导权的给予,来对我表示肯定。

其实每个人都存在一个自我认知过程,这种过程周围的参照物很重要。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和欣赏,一方面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构建孩子对自身能力和潜力的认知,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发掘自己的潜力,找到自身的价值,为以后的发展做助推剂。

期待——具备自我认知。较低期待是我的父母教育的一大特点。不像大多数父母那样期待孩子将来能有多么傲人的成就、令人羡慕的工作或拥有多少的财富,我的父母就是希望我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到自己的努力,不让自己后悔就可以了,结果是怎样的不重要。老爸曾谈过这个原因,他说其实哪个父母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过高的期望只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压力,这样非但不利于孩子的进步,反而还会引发一系列身体和精神上的困扰,容易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事业成功和学业成功就是一个人性化的东西,如果家长用自己的判断给孩子设门槛,就像从小拴在桩上的大象,长大之后,即便你把绳子解开,它也走不出那个圈儿。而且现代社会压力本身就相当大,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心理承受力也有所变化,人活一辈子就是为了舒心,所以给自己一个稍低的期望也不是一件坏事。

以上是我父母的家庭教育的分享。其实家教不分好坏对错,百合有百合的芬芳,玫瑰有玫瑰的美丽,适合自身家庭状况和孩子性格特点的家教就是好家教。而且家庭教育只是我们成长的一个环境,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每个人都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才能摆脱原生家庭的不好之处,也只有认真实践才能将优秀的家教融入自身素质,彻底改变自己,为自己的人生、也为下一代的家庭教育发挥自己的作用,更大一些来看,也是为祖国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地科1801班 贾婷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淳朴家风,每一位家长都会以自己多年的感悟、处世之道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少经历一些磨难。

我的家庭平凡而普通,爸爸是一名人民警察,妈妈是一个税务人员。他们平常不会讲太多的大道理,但会用实际行动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与爱。由于工作原因,爸爸早出晚归,认真努力工作,同时也会对我们这个小家庭尽心地爱护。他在家看书时,遇到好的文章片断,便会大声朗读出来,与我和妈妈共享,他那掺杂方言的普通话,着实让我们忍俊不禁。印象最深的是疫情在家那段时间,爸爸竟然啃下了《红楼梦》,还认真地做笔记、理顺人物关系,揣摩里面的诗词名句。

日常,父亲会勉励我多读书,尤其是这种大家之作,更应反复阅读,不同的年龄与心境,带来的启发也是不同的。爸爸还经常给我讲国家的奋斗历史,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从曾经的东亚病夫到祖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让我深入了解中国强大的来之不易,教育我对如今的美好生活要倍感珍惜,也应该砥砺奋斗。每当家里开“百家讲坛”时,妈妈和我必定是头号粉丝!

我遇到疑惑时会与家人商量,他们总是耐心地帮我分析原因,引导我发现问题的根源、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前段时间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其中一科时间很紧张,我多次想过中途放弃,但想到妈妈之前给我讲过,凡事要抓住机会,努力过就不会后悔。我坚持写到了最后一秒钟,放下笔的那一刻,我长舒一口气,不论结果如何,起码争取过。

在家长眼中,孩子的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品德比能力更重要。遇到陌生人的衣服掉到地下妈妈会好心提醒,家里不穿的衣服妈妈会洗干净放到小区的回收箱内。爸爸和我都是以“老潘”互称,是父女,更是知心的朋友,我就是在这样温馨的家庭中成长。父母言传身教,对我的学习、生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着善意。

父母尽己所能支持我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我成为真正的自己。日常的点滴教会我做人的道理和行为准则,让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我找准人生的奋斗方向。无论何时何地,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家在的地方就充满幸福与希望!(环工18W3班 潘利)

(来源:学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