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新时代“互联网+”心理育人模式的探索和构建

作者: 来源:商学院 陈恺盛 孟德洋   发表日期:2021-03-05    

在新形势下,“互联网+”学生工作已在国内各大高校开展得如火如荼。2018年7月6日,中共教育部党组下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创新宣传方式,利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网页和新媒体平台,广泛运用微信、微博、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等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因此,心理育人作为当前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应摆在更为重要的层面,考虑如何探索并构建“互联网+”心理育人工作体系,是高校育人工作者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互联网+”指的是基于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方式,主要包括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其在现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度融合、辐散、应用,并产生了深远且广泛的影响。伴随着“互联网+”而来的技术、思想和应用方式,将推动各行各业特别是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趋向网络化发展。综合各专家学者们关于“互联网+”心理育人定义的界定,笔者认为“互联网+”心理育人指的是在当前互联网大环境下,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理念,整合现有网络优势资源,推动形成新的心理育人机制架构,发挥网络心理育人的实效性、可操作性。

针对当前心理育人工作的现状,结合“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特征,依托IT技术和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理念,笔者创新性地提出了构建由“甄别缓控干预机制、网络心理育人平台、网络心理朋辈同盟、网络心理测评系统”所组成的“四位一体”的网络心理育人模式。

一、甄别缓控干预机制:六级人员协同联动

通过全员参与心理育人工作巩固其教育主体保障,高校应建立以学生为本,构建由宿舍心理联络员、班级心灵使者、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咨询专家(心理指导中心)和心理医生(精神卫生防控中心/二甲以上医院的精神科)所组成的六层级甄别缓控干预机制。宿舍心理联络员每日观察记录并形成宿舍所有学生的个人心理档案,班级心灵使者每周整理汇总班级整体的心理基本状况,班主任/辅导员根据上报的学生情况,及时甄别并缓控出现异常心理状况的学生,如有严重情况,尽快转到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人员处。个人心理档案和班级整体心理基本状况借助网络心理育人平台进行实时更新,做到有的放矢、动态管理。

二、网络心理育人平台:五个模块交互反馈

网络心理育人平台通常借助校园教育网,依托学校教管系统的学生基本信息,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构建符合学生实情、契合心理育人工作需求的线上载体。

(一)网络心理筛查与档案模块。通过依托网络心理育人平台,对接教管系统的学生信息,新生从入学之初就接受在线心理筛查(即本文提出的网络心理测评系统),针对筛查结果对每个学生建立个性化发展性网络心理档案,内容包含学生个人及家庭的基本情况、家族心理/生理病史、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之前求学期间在校表现情况、每次测评结果及解释等。在校期间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变化情况,定期更新数据信息,特别对于有心理异常经历的学生,针对其处理情况,详实记录发生过程、缓控措施、干预效果等,网络心理档案对学生本人和相关负责教师、组织机构开放功能权限,学生可以通过在了解自己具体情况后有选择性地对接专业心理老师进行疏导和咨询,相关老师也可通过分析档案对学生提前进行干预,通过对于全体学生的网络心理档案进行整体评估并分析后,甄选出具有普适性、多发性的心理困惑,进行汇总并提炼,开展线上和线下的心理育人相关主题活动进行教育引导和疏导缓控。

(二)网络精准干预管理模块。心理育人的六级协同联动机制将依托于网络心理育人平台进行精准甄别和管理。当前高校开展心理育人工作主要通过线下整理信息表格,定期汇总上报,这种方式可能会导致出现信息延时和不全面不详细的问题,也不便于随时查阅。通过网络心理育人平台开展工作,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地了解学生个体的心理档案和相关心理情况,通过新媒体的线上统计工具和大数据技术支持,基于学生相关心理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后,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苗头、异常心理问题概率较大的学生能够做出第一时间反馈和精准干预,实现全覆盖、高效率、真落实。

(三)网络心理咨询服务模块。此模块主要提供专业线上心理咨询和搭建知心倾诉空间。研究者调查发现,高校心理咨询途径中,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咨询的需求较大,占41.40%,而在网络心理咨询的需求层面,对于心理调适方法的需求占首位,占33.58%,第二位是专业心理咨询,占18.48%,第三位是知心倾诉对象,占18.48%。因此,作为当前开展网络心理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网络心理咨询的架构形式需要进一步探索,基于来访者的心理档案,咨询师通过借助网络心理平台迅速查阅来访者的信息,根据以往咨询历史和心理状况变化经历,双向选择并对接到学校心理指导中心的心理咨询老师。咨询方式主要有微信、QQ、视频电话、电子邮件等。征得咨询双方同意后,可以进一步开展线下咨询工作。可设立互助倾诉空间,发挥互助倾诉空间的“心灵树洞”作用。空间内设置情绪宣泄墙和心路留言栏,学生可将日常情绪和心理变化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在空间内,其他进入空间的学生可以结合个人经验和知识提供有益的建议,如果通过留言发现异常情况,工作人员可通过后台及时反馈给专业人员。

(四)网络心理知识传播模块。此模块主要通过心理教育主题网站、校园智慧系统、公众号、学校学院官网等网络平台,考虑学生群体的性别、年级、人格类型等特点,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心理健康常识、情绪管理技术、人际关系技巧等领域的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字、图片等形式,具体内容可设置为心理电子书籍、心理知识漫画、心理趣味游戏、原创心理寄语、心理治愈美文、心理趣味视频等,在新生开学之际,通过借助纸质/电子宣传手册、空间转发、宿舍张贴、新生入学教育讲座等将其告知于每个学生。

(五)网络心理课程建设模块。此模块即为学生开设网络心理健康课程,依托当前学生群体普遍使用的媒体终端,建设网络心理育人课程建设的主阵地,掌握网络心理育人资源的话语权,推动网络心理媒体终端走进课堂。此课程可作为学生通识选修课,对接线下课程育人,借此整合多样化的心理课程资源,让学生了解到兼有趣味性和实效性的知识信息,为学生打造风清气正、阳光向上的心灵空间。

三、网络心理朋辈同盟:朋辈互助运行机制

心理育人工作的一大核心目标就是要实现助人者自助,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调适、自我疏导,形成阳光向上的积极心态。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应成立心理服务部、心灵互助协会、朋辈团体工作室等组织,对有意愿有资质的学生进行朋辈辅导培训,参与其中的每位学生既是援助者亦是受益者,以点到面,充分发挥学生群体中微领袖的引领作用,凭借其经历相似、相互熟知、时空间限制少等优势,对同龄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甄别同龄学生的心理异常状态,传播积极心理学知识,依托线上的同辈互助QQ群、同辈互助微信群、同辈互助微博客户端、同辈互助论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方式,开展常规性的主题心灵困惑研讨活动、针对性的个体心理事件互助活动、随机性的心灵漂流瓶留言答疑活动,在网络大环境中形成“以心育心”的心理援助氛围。

四、网络心理测评系统:科学全面评估体系

心理测评工作是心理育人工作者开展育心工作的重要手段,它既是常规性工作,即在新生适应阶段、重大考试节点、春秋季多发期等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施测评估;也是一种针对性的工作,即当学生出现异常心理状况时,借助学生骨干力量开展宏观层面心理筛查,评估整体心理状况及是否有个别心理问题的学生存在。通过互联网平台借由大数据技术所开展的心理测评工作具有施测简便全面、结果分析科学合理、时间地点限制小等优势特点,也同时存在测评对象认知有限、身份信息虚拟等缺点,因此对于基于“互联网+”的心理测评系统,在测评指标上应兼具多维多变和模糊评估的特点,测评主体应由所属组织部门总评、同级学院互评、学生个体自评等综合组成,不同模块的测评题目根据模糊数学理论赋予相应的统计权重,具备较高信效度,测评系统后台导入完备的测评结果解释,由此可输出个性化的测评结果和相应的建议。

当前,高校网络心理育人工作上已取得了相应的进展,但仍存在心理资源整合不到位、组织机构不完备、系统平台更新延时等问题。因此,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应研讨并探索如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基于青年学生切实心理需要,构建由“甄别缓控干预机制、网络心理育人平台、网络心理朋辈同盟、网络心理测评系统”四部分所组成的网络心理育人模式,真正促进学生实现助人自助,培育其阳光向上的心理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