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7-0818/(G)      2024年01月
05
总第819期



关闭


“办法总比问题多,不要轻易放弃”——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获得者商学院鲁婧颉老师

作者: 来源:商学院 赵京 张晓晴   发表日期:2021-01-08    

鲁婧颉老师是产业经济学博士,现任职于商学院经济与贸易系,主要讲授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鲁老师认为高校中教学与科研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没有科研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没有教学的科研不是高校中的科研。因此,除了授课,鲁老师也致力于做学术科研,取得了诸多的成果,她的课题《收入水平、生育转变与人口生育新秩序构建研究》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立项。

在国家生育政策逐渐放开的背景下,人口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显得更为重要。鲁老师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生育观念和生育意愿的转变是必然的。由此导致的劳动力的结构性变化又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人口与经济相互制约。事实上,人口问题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永恒的研究主题。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为人所推动。”鲁老师将科研之基立足于人的研究,充分把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关注人的行为选择。谈及课题立项时,鲁老师告诉笔者:“课题立项只是科研进程中的一个插曲,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在研究中又不局限于单一学科。很多科研项目都涉及广泛的学科,或者,至少所需知识是多样性的。在课题申报和研究过程中需要浏览、研读很多跨学科知识。生育问题尤其如此。这些知识不仅能够应用于学术研究,在教学中也可以作为很好的案例。教学与科研既不相矛盾,也不能互相代替,教学和科研永远不可分离、更不能分离。”

鲁老师认为学术研究中最重要的心态是“实事求是,坐得了冷板凳”。在笔者的印象中,科研工作是枯燥无味的,而鲁老师却乐在其中。当笔者问到是什么支撑老师一如既往地投身科研事业时,鲁老师说,科研工作固然乏味,但是专业与兴趣的结合会像催化剂一般让你的灵感迸发,当把兴趣融入到工作时,就会发现它的精彩。“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兴趣将我们引到了科研之门,即便有困难、挫折,也会走弯路,但是我享受这个过程。”谈到自己的课题时,鲁老师露出了恬静的微笑。可能对于她而言,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工作恰恰是其兴趣所在。鲁老师接着说:“我们每个人从求学到工作,一路走来,有太多的老师、领导、同事给予过鼓励和帮助,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我的导师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办法总比问题多,不要轻易放弃’。所以,不能辜负他人。最重要的是,不要辜负自己。”

当谈及以后科研方面的长远打算,鲁老师给出了四个关键词:女性、儿童、教育、文化。鲁老师强调,关注女性与儿童,不仅因为他们是“弱势”群体,更因为当今社会的一些固有观念,例如,女性在人生发展中会遇到年龄、性别刻板印象等多种限制。采访期间,鲁老师提到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一位即将毕业的女生因为比同班同学大几岁而对自己未来的学业和职业规划充满担心与恐惧。这位女同学担心的问题引发了鲁老师许多思考,也正是由于生活中有太多类似的事情发生,让鲁老师更多地关注女性群体的自我设限与自我发展。鲁老师笑着说:“我也是自己研究的一个实验品。”传递文化、执着教育、关爱弱势群体、尊重人权。四个关键词串起的不仅是一个青年教师对社会的关切,更蕴含着人间的大爱。

在谈到师生关系时,鲁老师认为,教师与学生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走下讲台,鲁老师会坐在教室里当一名学生,用心聆听他人的教诲、细细体味知识的魅力。教师是一个不求短期回报的良心工作。在与老师的交谈中,她不止一次地提到“当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愿意融入到学生中,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让自己的心态变得更加年轻,这种亦师亦友的方式,也正是鲁老师独特而真诚、温和而细致的处事之道。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正是因为有诸多尊重职业、热爱学生的老师们的存在,才让我们看到前路的光芒,感受温暖、不再迷茫。

高尔基说,生活的美妙就在于它的丰富多彩,要使生活变得有趣,就不断充实它。尽管只有短暂的接触,笔者却能深切地感受到鲁老师对于生活具有独特的姿态。鲁老师表示,自己喜欢音乐,不仅因为音乐会让人释放焦虑的情绪和压力,还因为音乐中的曲调、曲式甚至歌词都会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思路与启发。鲁老师相信,热爱艺术的人一定是心中有爱的人,心中有爱的人一定是热爱工作和生活的人。

对于我们青年大学生,鲁老师的谆谆教导让我们受益匪浅。她说:“大学生要树立一种信念,学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有理想’,是要树立有情怀的理想,不是物质至上、不是功利主义;‘有道德’,要有基本的伦理观,知道‘该’和‘不该’,这也是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有文化’,是要以知识为基做懂礼、讲礼的人;‘有纪律’,则要守规则、讲规则,守住内心底线、不要随波逐流。”鲁老师对大学生的学习特别提到四个字:“无为而学”。对于学什么,鲁老师说:“学,既要‘专’也要‘博’,‘专’是立身之本,要多读、精读专业书籍,对于专业知识,要钻进去、深下去;‘博’,是要涉猎更多的非专业知识,它会让‘专’走得更远。这就好比一棵树,‘专’会让树根扎得更深,‘博’会让树向着太阳生长、繁茂。”鲁老师认为,学科之间是相通的,学习社会科学的同学要涉猎一些自然科学的知识,学习自然科学的同学要多涉猎社会科学的相关内容。对于如何学,鲁老师说:“‘无为’,是不要把功利放在首位。大学生要做到的,是主动学习、自我教育,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审视批判的能力。”

一步一脚印,一花一芬芳。用心研究,用德坚守。采访过程中,鲁老师温柔细致地将自己对科研、对学习、对生活的感悟娓娓道来,幽默而不失严谨。笔者相信鲁老师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