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越来越深入青年人的生活。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多方面影响,结合零零后大学生的成长特点,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当今世界早已进入以自媒体为特征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成为影响零零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因素,同时也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如何结合时代特征与当代大学生特点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的问题。
一、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零零后大学生对自我的关注度较高,加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以及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大众化,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一)心理满足下的精神空虚
新媒体形式丰富、功能便捷,深受零零后大学生喜爱。一方面,新媒体带来的广阔视野,让大学生涉及到了之前自己从未接触的领域,能搜索到各种想了解的信息,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拍照、付账、观看视频、欣赏音乐等生活方式越加便捷,尤其贴近零零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满足其不爱繁琐的心理。然而,“微时代”背景下新媒体语言短小精悍,新媒体表达的文化内涵缺乏深度和系统性,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了一种浅尝辄止的文化舆论氛围。这种氛围不利于当代大学生养成求知探索、追求进步、刻苦钻研的精神,很多学生不能全面地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或者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有的学生多出于摆脱无聊或消遣时间而将大量精力花费在新媒体上,从长远看,最终会影响其奋斗的劲头,呈现一种集体浮躁的心理现象。
(二)认知提高下的价值情感危机
新媒体信息的广泛传播使大学生能随时随地关注到当前社会乃至世界的热点问题,加上网络的匿名性,大学生已经成为在新媒体平台中发表个人观点与立场的主力队伍,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社会化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然而,信息爆炸也带来了信息的良莠不齐,不少虚假、歪曲的信息通过新媒体蔓延,有些甚至有悖于国家主流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最终形成,有的学生无法客观地辨别是非,往往会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另外,尽管新媒体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却大大减少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文本信息代替了言语,符号代替了表情,线上交流大大超过了线下交流。还有个别年轻人沉溺在虚拟世界中,变得越来越“宅”,无法与人进行正常的交流。情感的维系变得薄弱,同时也增强了彼此间的不信任感,大学生因情感缺失引发心理问题的现象在近些年有了明显增多。
(三)情绪宣泄下的心理依赖
新媒体的形式多样与广泛应用,为当代大学生的情绪宣泄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网络热词“吐槽”便是年轻人利用新媒体宣泄自我的最好例子。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习惯在网络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绪,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不良情绪和压力、降低心理冲突的作用,也为辅导员、班主任和家长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提供了一个突破口。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的把握。据了解,手机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手机依赖症候群”的规模迅速扩张,尤其是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心理尤为显著。有的大学生刷微博、刷朋友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上课、吃饭、睡觉都抱着手机,在心理上对手机等新媒体有一种依赖。尤其对一些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将大把的时间都浪费在虚拟世界里,很难集中精力去学习或做事。
二、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析
把握时代特征与零零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利用新媒体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利用新媒体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新媒体作为新的媒介平台有利于弥补高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不足,通过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逐步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系统化、智能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要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更重要的是契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与喜好,让其更易于接受。高校应从整体上规划和实施一套系统化的新媒体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覆盖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通过新媒体,打造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结合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形式,增加线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贴近零零后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使更多的心理教育在新媒体上进行,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二)利用新媒体开展丰富的校园心理活动
在当下的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校园活动通过新媒体在学生们的指尖上进行,比如微电影、微小说、手机摄影等征集或比赛,拼的是新意和创意,深受大学生喜爱。新媒体的便捷,让大学生们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余,动动手指便可以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放松身心。同样,校园心理活动也要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点,通过新媒体设计新颖有趣的心理健康教育来丰富校园活动,如心理原创微博、心理微视频、心理海报设计、线上漂流瓶、笑脸征集等。一方面,通过新媒体大力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整个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比例;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简洁、快速、新颖的特点,提高学生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参与度。积极向上的校园心理文化活动有利于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健康的心理氛围。
(三)利用新媒体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形式
微信平台、APP等新型移动终端已经成为影响零零后大学生的主要媒介,以新媒体为依托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APP、心理微信公众平台是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形式的新途径。高校应充分挖掘新媒体传播的特色和优势,结合当前心理教育内容的变化,整合原有资源,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互动性。一方面,开设不同的专栏,如心理美文、心理测试、心理FM、心理教育短片等,通过丰富的影音与视觉效果,图文并茂地使大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下获得心理知识,并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心理相关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对心理平台设置留言、投票等模块,让推送信息有所反馈,更便捷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心理趋向,以参与性与互动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
(四)利用新媒体拓展线上心理咨询
线上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一种途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零零后大学生个性较强,注重个人形象和自尊,大多不愿让老师或同学知道自己遇到了心理问题。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开设线上心理咨询室或者心理答疑服务,通过匿名或者相对隐私的方式在线辅导遇到心理问题的学生。这种途径有利于学生主动选择自己需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或者针对自身遇到的困难寻求帮助,而无需顾虑到隐私问题。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心理工作者更加快捷地指导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另外,线上心理咨询还有利于资源整合与共享,建立校际间乃至某一地区的心理咨询联盟,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更大的合力。